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叶轩立

[复制链接]

354

主题

369

帖子

4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5:30: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轩立
所在系所:        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职  称:        教授
研究领域: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新材料开发、界面修饰、新型电极开发以及器件制作工艺改进等
中组部“青年##计划”学者入选者
招生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通信方式
通信地址:        (保密)
邮政编码:        (保密)
办公地点:        (保密)
办公电话:        (保密)
电子邮箱:        (保密)
移动电话:        (保密)


教育与工作经历 科研与教学情况
教育经历
•12/2003-12/2008,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Alex K.-Y. Jen
•9/2001-8/2003,香港中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刘焕明
•9/1999-6/2001,香港中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士 研究工作经历
•6/2013-至今,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
•1/2009-5/2013,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員
•4/2010-5/2013,美国SOLUXRA公司,公司创办人及科技总监


*研究成果:多年来一直从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和加工,以及器件优化的研究,且具有4年高科技企业的创业经验,致力于创造新知识、发展新技术及科技成果商业化。特别是在超分子自组装光电材料、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领域作出了系列创新性的工作。至今,在Nature, Adv. Mater., JAC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 Energy Mater. 等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100篇。截至2014年9月,论文被引用超过5300 次,h-因子为38。(ResearcherID: A-3637-2012 ; Google Scholar: Hin-Lap Yip) 并入选Thomson Reuters材料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名单(www.highlycited.com)。 *研究方向:总研究目标是结合有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光伏技术领域的几个重要方向,包括新材料开发、界面修饰、新型电极开发以及器件制作工艺改进等,实现大气环境下可全溶液加工的高效、稳定的有机太阳电池制备。 *所获荣誉:(1)2013年1月,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计划”;(2)200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學院博士生科研創新奖”;(3)2007﹣08年“英特尔基金会博士奖学金”;(4)2005﹣07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技术IGERT研究生奖学金” *课题情况:主持华南理工大学人才引进科技启动项目;中组部“青年##计划”启动项目;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 課題負責人; 基金委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高效有机无机杂化光伏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負責人等。 教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导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52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沙发
发表于 2018-6-12 10:36:22 | 只看该作者
柔性有机太阳电池的挑战与应用前景
主   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报告人:叶轩立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时   间:5月28日(周一)上午9:00-10:30
地   点:北京大学工学院1号楼212会议室
主持人:占肖卫 教授

报告内容摘要:
本报告将集中探讨提高有机太阳电池性能以及促进其商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1)如何利用界面工程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2)利用光学调控优化电池的光捕获性能;3)研究适合印刷制备的大面积有机太阳电池的关键材料、加工工艺及器件结构;4)有机太阳电池的稳定性研究。
报告人简介:
200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材料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8-2012年华盛顿大学博士后。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计划”,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任教授。回国后的主要工作包括:适合印刷制备的大面积有机太阳电池的关键材料、加工工艺及器件结构以及高效、稳定及适合印刷制备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发光器件。在Nature, Nature Photonics, Adv. Mater., JACS, Energy &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等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140余篇,论文被引用14000余次,H-指数为66, 2014至2017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印刷新型太阳能电池创新中心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78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0
板凳
发表于 2018-7-27 08:41:31 | 只看该作者
高效厚膜有机太阳电池
1. 研究背景

在过去几年,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NFAs)的快速发展,有机太阳电池(OSCs)的研究获得了重大的突破。相比于富勒烯受体,非富勒烯受体在能级和吸收光谱上具有更大的可调性,能与更多不同的给体搭配,从而更有机会获得高性能的电池器件。过去几年里,通过新型给受体材料的设计和器件工程优化,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太阳电池的功率转化效率(简称“效率”)从6%提高至14%(单节电池器件)(Adv. Mater. 2018, 30, 1800868;Adv. Mater. 2018, 30, 1707508)。这些新型的非富勒烯受体是基于稠环的小分子或聚合物,包括苝酰亚胺、萘酰亚胺和引达省并二噻吩(IDT)。其中具有IDT的小分子受体是目前研究最广泛也是最有可能获得高性能电池器件的。

然而,大多数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OSCs研究都是为了提高器件效率,较少研究关注日后产业化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器件工作稳定性和为了实现高速印刷大面积生产所需的高效厚膜器件技术。众所周知,IDT类的小分子受体的电子迁移率在10−4–10−5 cm2 V−1s−1,小于富勒烯受体的10−3 cm2V−1s−1。这就使得电池器件的最优活性层厚度限制在100 nm左右。虽然有少数几篇文献报道了基于电子迁移率提高的受体的高效厚膜非富勒烯OSCs,但是目前还是缺少更深入的研究和策略去实现高效厚膜的非富勒烯OSCs。


2. 研究出发点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在考虑能否基于目前的材料体系,通过一些策略来实现高效厚膜的非富勒烯OSCs?为此,我们基于已报道的高效稳定体系PffBT4T-2OD:EH-IDTBR(Adv. Mater. 2017, 29, 1701156)展开了深入的厚膜电池器件的研究。其中PffBT4T-20D的空穴迁移率在10−3–10−2 cm2 V−1s−1,它在与PCBM共混时可以获得高效厚膜的OSCs。因此,PffBT4T-2OD:EH-IDTBR体系在制作厚膜器件时,空穴的传输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是EH-IDTBR的电子迁移率较低约10−5 cm2V−1s−1,空穴和电子传输的不平衡在厚膜器件时更容易产生空间电荷效应,从而影响器件的性能。那怎么去加快电子的传输和抽取是实现高效厚膜器件的关键。考虑到有机半导体薄膜具有较高消光系数的特性,在活性层厚度大于100 nm时(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厚膜器件),随着厚度的增加光子的吸收应该是逐渐递减,从而会导致光子激发分离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浓度在整个活性层的分布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光学模型模拟进一步确定了我们的猜想。最后通过改变器件结构对调阴阳极位置,可以大幅度缩短电子的传输距离从而减少电子在器件中的累积,克服空间电荷效应,最终获得了高效厚膜的非富勒烯OSCs。


3. 结果与讨论

A. 空间电荷效应

                    


首先,我们制作了不同活性层厚度(100 nm、200 nm、300 nm)的正装器件,其结构如下:ITO/PEDOT: PSS/PffBT4T-2OD: EH-IDTBR/PFNBr/Ag(如Scheme 1)。其器件光伏性能如Figure 1所示,随着活性层厚度从100 nm增加至300 nm,器件的效率从9.4%逐渐降到6.8%。其中主要原因是填充因子(FF)下降较快,而短路电流并没随活性层厚度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因此,对于这情况器件是无法实现高效厚膜的。


我们也制作了单空穴和单电子器件并通过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的方法计算了PffBT4T-2OD:EH-IDTBR共混膜的空穴和电子迁移率,分别约为10−3 cm2V−1s−1和10−5 cm2V−1s−1。较大空穴电子传输不平衡容易使电池器件正常工作时产生空间电荷从而影响器件效率,特别在厚膜器件时该效应会进一步放大。为了进一步证明电池器件在工作时是否存在空间电荷效应,我们根据P.W.M. Blom报道的方法(Phys. Rev. Lett. 2005, 94, 126602.),测试了不同光强下器件的光电流与有效电压的关系。如Figure 2所示,图中斜率0.5的区域为空间电荷限制光电流区域。可以看出活性层厚度为100 nm的器件该区域非常小,并且随着光强的减弱逐渐消失;而活性层厚度为300 nm的器件该区域非常明显,特别是在高光强状态下(1个太阳是电池正常工作的光强),且随着光强减弱该区域一直存在,这证明了在厚膜器件中确实存在较严重的空间电荷效应。这也是制约厚膜器件性能的主要原因。


B.光学模拟

另一方面,考虑到有机半导体薄膜具有较高消光系数的特性,在活性层厚度大于100 nm时,随着厚度的增加光子的吸收应该是逐渐递减,从而会导致光子激发分离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浓度在整个活性层的分布也是不一样的。如Figure 3所示,通过光学模型模拟进一步确定了我们的猜想:无论是正装、倒装器件结构(ITO/ZnO/PffBT4T-2OD:EH-IDTBR/MoO3/Ag如Scheme 1),厚膜器件中光子的吸收主要集中在透明电极ITO入射光一侧。假设光子激发产生激子的分离几率在整个活性层都是一样的,那么分离后产生的自由空穴和电子也是集中在入射光一侧。对于正装器件,ITO是阳极,收集空穴;背电极银是阴极,收集电子。这就意味着集中于ITO侧的电子传输到阴极Ag的距离要远大于集中于ITO侧的空穴传输到阳极ITO的距离。再加上电子传输通道EH-IDTBR的迁移率远小于空穴传输通道PffBT4T-2OD,因此进一步加重了电荷传输的不平衡,从而才有上述严重的空间电荷效应。然而对于倒置器件结构,ITO则变成阴极收集电子,因此大量集中于ITO侧的电子,传输到阴极ITO的距离被极大的缩短了,从而加快电子的抽取减少电子在器件中的累积;另外,集中于ITO侧的空穴传输到阳极Ag的距离虽然大大增加了,但是基于PffBT4T-2OD的空穴传输通道的迁移率是非常高的,传输300 nm的距离是没问题的。因此,在倒装的厚膜器件中,电子和空穴都可以被快速的抽取出去,从而就可以克服空间电荷效应实现高效厚膜器件。


C. 克服空间电荷效应

最后,我们制作了不同活性层厚度(100 nm、200 nm、300 nm)的倒装器件,以进一步从实验上验证我们的猜想。其器件光伏性能如Figure 4所示,随着活性层厚度从100 nm增加至300 nm,器件的效率仅从9.5%逐渐降到9.1%。其中主要原因是填充因子虽有下降,但短路电流却随活性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器件保持了较平稳的效率。同时,我们也测试了不同光强下器件的光电流与有效电压的关系来验证器件中空间电荷效应的情况,确实发现空间电荷效应得到了较好的抑制(详见原文)。


4. 结论

我们通过深入地研究基于PffBT4T-2OD:EH-IDTBR体系厚膜器件的性能,发现对于空穴迁移率远大于电子迁移率的活性层体系,其正装厚膜器件工作时会出现严重的空间电荷效应。另外,通过光学模型模拟得到:无论是正装、倒装器件结构,厚膜器件中光子的吸收主要集中在透明电极ITO入射光一侧。这就进一步加重了正装厚膜器件的空间电荷效应,然而厚膜器件在使用倒装结构时,电子传输到阴极的电极可以被大幅缩短,增加电子的收集。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器件结构这一简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空间电荷效应,从而实现高效的厚膜器件。这些发现将为以后发展更多更高效的厚膜OSCs提供一些指导思想,有利加速卷对卷印刷生产OSCs的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1

帖子

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3
地板
发表于 2018-11-1 19:21:25 | 只看该作者
题    目:“Interface Design and Optical Management for Polymer an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报告人:叶轩立  教授/博导(国家“青千”、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地    点:湖南大学工程实验大楼244、240多媒体报告厅
时    间:2018年10月30日(周二)上午9:00-10:30
邀请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承办人:材料学院“天马材料研究论坛”日常工作小组
报告人简介
叶轩立,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1年和2003年分别获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博士学位,师从Alex Jen教授,同年继续在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通过国家“青年##计划”加入华南理工大学。课题组目前致力于通过结合材料、界面和器件工程改进聚合物和钙钛矿光电器件性能,已在知名国际期刊发表超过150篇论文,文章总引用次数达15000余次,H因子67。2014年至2017年被Thomson Reuters评为材料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4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5#
发表于 2019-4-17 17:05:02 | 只看该作者
  全无机铯-铅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sPbX3,X = I,Br,Cl)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CsPbI3钙钛矿可以承受超过300℃的高温条件,同时由于其黑色立方相结构具有适宜的光学带隙(1.73 eV),在作为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顶电池方面很有应用前景。但是,CsPbI3钙钛矿自身的Goldschmidt容忍因子(~0.81)较低,导致黑色立方相结构在室温、大气环境下极易转变为光电性能较差的黄色正交相。为提高CsPbI3钙钛矿的相稳定性,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众多有效的策略,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便是进行卤素取代。使用更小的Br-部分取代I-,增大Goldschmidt容忍因子,达到稳定立方钙钛矿相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混合卤化物钙钛矿对光诱导的卤化物偏析非常敏感,光照下易发生离子迁移,进而产生I富集与Br富集,使得电池器件性能下降;同时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D中的掺杂剂(TBP、Li+)对器件性能稳定也具有不利作用,因此急需寻找简便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全无机混合卤化物钙钛矿的光诱导降解问题,进一步为实现市场应用做准备。
PN4N和PDCBT双界面协同钝化CsPbI2Br钙钛矿薄膜

  以上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生田晶晶,通讯作者为叶轩立教授薛启帆副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6:50 , Processed in 0.09536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