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肖海华课题组在纳米诊疗体系构建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53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8:35: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肿瘤转移被认为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光动力疗法(PDT)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具有时空可控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可进一步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触发生物体的全身免疫反应,有效抑制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光敏剂是PDT的核心要素,目前开发的光敏剂仍有水溶性差、光稳定性不足和选择性差等缺点。为此,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致力于开发具备成像功能的光敏剂,构建多功能靶向诊断治疗系统,以便改善光敏剂的水溶性、提高光稳定性、增加选择性,最终跟踪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分布,并对肿瘤进行定位。尽管大量的PDT相关研究工作被报道,但其究竟主要通过哪些重要信号通路发挥作用至今尚不清晰。因此,探究肿瘤治疗PDT的核心通路十分关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肖海华课题组近年来紧紧围绕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安全材料的研究主题,提出了“进化纳米医学”的研究新思路,开展了“纳米药物的多组学研究”和“靶向肿瘤进化的创新纳米药物”的创新研究探索,在铂类药物载体设计(Nat. Biomed. Eng. 2021, 5, 1048)、精准递送(Adv. Mater. 2023, 35, 2210267)、示踪成像(Adv. Mater. 2022, 34, 2203820)、可控还原(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1486)、协同增敏(Adv. Mater. 2023, 2212267;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3546)、抑制耐药(Angew. Chem.Int. Ed. 2023, e202300662; Adv. Mater. 2022, 34, 2105976; Adv. Mater. 2021, 33, 2100599)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图. 具有肿瘤光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功能的Comp-NPs 纳米诊疗系统及其作用机制示意图
  最近,该课题组与合作者发展了新型可降解高分子纳米诊疗系统,并用于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通过在荧光成像分子和光敏剂分子中分别引入羟基官能团,可进一步借助缩合聚合反应,获得主链含有荧光分子、光敏剂的可降解聚合物(图a)。该聚合物具有两亲性,在水溶液中可分别自组装成纳米颗粒。为了获得诊疗一体化的纳米颗粒,研究人员将上述两种纳米材料等摩尔混合即可获得复合纳米颗粒(Comp-NPs)(图b)。Comp-NPs经过静脉注射通过EPR效应被动靶向至肿瘤部位,通过光动力疗法和免疫疗法可诱导全身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他们发现Comp-NPs抑制了mTOR 及其下游P70s6k信号通路,该通路参与肿瘤演变、复发以及转移等关键过程(图c)。利用转移性乳腺癌PDX小鼠和肝癌PDX小鼠模型,他们还发现Comp-NPs可抑制原发肿瘤的生长并防止肿瘤发生转移。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 Commun. 14, 5350 (2023),论文第一作者为周惠玲硕士和博士生唐东升,通讯作者为德国波鸿鲁尔大学Johannes Karges教授和化学研究所肖海华研究员。
       文章来源:化学所
       肖海华,博士,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协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造影技术分会青年委员。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先后到美国圣母大学(2012-2014)、麻省理工学院(2014-2017)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聚焦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合成及其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药物传输、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免疫治疗和精准治疗、生物安全材料等展开,迄今为止,已在Prog. Polym.Sci.、Nat. Commun.、ACS Nano、Adv. Mater.、Adv. Funct. Mater.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Mater. Today、 Coordin. Chem. Rev.、Biotechnol. Adv.、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8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影响因子>10的20余篇,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30篇。申请中国专利8项,获授权中国专利4项,美国专利2项;已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排名:3/14)、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排名:3/5)、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未来科学家奖(2017年),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杂志 “Emerging Young Investigator” (201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2 22:43 , Processed in 0.08642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