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黄远标、曹荣等:精确铜簇分子电催化二氧化碳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230

主题

274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8:51: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催化CO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种可行策略。与简单的C1产物HCOOH和CO相比,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甲烷(CH4)和乙烯(C2H4)可作为潜在的可持续燃料,因此备受追捧。到目前为止,铜基材料被认为是催化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最有效催化剂。然而,活性位点配位环境和组成的不明确以及原位重构限制了铜基材料的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Cu纳米团簇(NCs)作为一种新兴的晶态纳米材料,其原子级精确的结构有助于在原子水平上揭示结构-性能关系,并可为设计高效的CO2电催化剂提供明确的指导。然而,距今为止,文献报道的铜簇仅产简单的HCOOH和CO,而具有更高价值的CH4/C2H4的反应路径却一直被抑制。
         为了实现将CO2RR的产物分布从HCOOH/CO转换为更高价值的CH4/C2H4,所设计的催化剂应同时具有以下特性:(i)高CO2活性能力;(ii)活性位点仅与CO2的C原子而不是O原子配位,这使得低受阻的O原子更容易加氢形成*COOH而不是*OCHO,从而促进*CO的产生和HCOOH的抑制;(iii)催化剂与*CO之间的结合能强,使*CO能够进一步加氢和/或C-C偶联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黄远标、曹荣研究员与山东大学的孙頔教授合作,提出了通过打破Cu NCs中Cu位点配位对称性从而调节最高占据d轨道的策略,实现对反应物和中间体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的可调控制,最终可将CO2RR产物从HCOOH/CO转换为更高价值的CH4/C2H4。作者选用含S和N两种配位原子的配体2-巯基苯并咪唑(MBD)与Cu(CH3COO)2反应合成了稳定的六核铜簇Cu6(MBD)6。其中的Cu-S2N1活性位点与传统铜硫簇的Cu-S3位点相比具有更低的对称性,这主要是由于S和N原子之间存在电负性(N为3.04,S为2.58)和原子尺寸(N为0.80 ,1.04  for S)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Cu6(MBD)6能选择性地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碳氢化合物(CH4/C2H4),并且碳氢化合物选择性在-1.4 V下达65.5%(42.5% CH4 和 23% C2H4),其部分电流密度可达工业级水平(-183.4 mA cm-2)。此外,在所有检测电位都不产生HCOOH。因此,Cu-S2N1位点的产物分布与Cu-S3位点的高HCOOH选择性显着不同。
         DFT计算表明,具有更低对称性的Cu-S2N1活性位点可以调节Cu 3dx2-y2轨道为最高占据d轨道,使得CO2的C原子能与Cu-S2N1位点形成的特异性配位。这种结合模式可以显著降低*COOH(ΔG(*COOH))的形成能垒,从而有利于*CO的形成并阻碍HCOOH途径。此外,Cu-S2N1位点可以稳定*CO,以便进一步加氢或C-C偶联以产生碳氢化合物。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调节铜簇中Cu原子的配位模式以生成碳氢化合物的工作,这为设计产高价值碳氢化合物的铜簇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关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上。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巫秋金和司端惠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设计多孔材料应用于CO2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J. Am. Chem. Soc. 2023, 10.1021/jacs.3c06113; J. Am. Chem. Soc. 2023, 145, 8261-8270; Nat. Commun. 2023, 14, 3317;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doi/10.1002/anie.202306822;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215687;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7478;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5485;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7108;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0915;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3641; Natl. Sci. Rev. 2022, 9, nwab157; Acc. Chem. Res. 2022, 55, 2978)。
         标题:Atomically Precise Copper Nanoclusters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towards Hydrocarbons via Breaking the Coordination Symmetry of Cu Site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06822
          文章来源:福建物构所
      曹荣,男,1966年8月生于福建长汀。现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结构化学》编委,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后分配在物构所工作,1994年7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98年2月晋升为研究员、11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系做博士后、日本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做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2入选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百人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8年)、福建省青年科技奖(1998年)、运盛(福建)青年科技奖(2003年),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2002年,排名第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次(2001年,排名第三)、二等奖一次(2000年,排名第二),发表SCI论文17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600次。主要研究领域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及超分子化学、纳米分子材料、有机-无机复合膜及介孔材料等。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黄远标,博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加入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任助理研究员;2011年12月被评为副研究员,2014年-2015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展JSPS 研究,2017年被评为研究员。现为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硕士生导师,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入选者,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春苗”人才获得者。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参与一项973计划。目前主要从事多孔催化材料的研究,在国际专业期刊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Soc. Rev.; J. Catal.、 JMCA、等发表50余篇SCI论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22篇),被引用1100余次,H因子为2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16:52 , Processed in 0.08975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