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杨上峰教授课题提出全新的内嵌金属富勒烯形成机制

[复制链接]

74

主题

102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上峰教授课题组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基于过渡金属钒的内嵌金属富勒烯VSc2C@C80和VSc2C2@C80,结合这两种分子结构上的关联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内嵌金属富勒烯形成机制— 自驱动单原子碳注入机制,在内嵌金属富勒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elf-Driven Carbon Atom Implantation into Fullerene Embedding Metal-Carbon Cluster”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2, DOI: 10.1073/pnas.2202563119)。
        内嵌金属富勒烯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在近二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五十种金属团簇被报道嵌入到富勒烯碳笼中,然而它们的形成机理却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揭示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金属富勒烯结构的稳定性,还对于实现金属富勒烯材料的可控、高产率合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报道的三种内嵌金属富勒烯形成机制(碳团簇插入、脱去机制,以及Stone-Wales机制)都侧重于外部碳笼骨架的转变,然而对于内嵌金属团簇之间的转变机制则从未被报道过。因此,对内嵌金属富勒烯中内嵌金属团簇的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是富勒烯领域极其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鉴于此,杨上峰教授团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J. Am. Chem. Soc.2016, 138, 207;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0273),合成并分离出两种新型的基于过渡金属钒的内嵌金属富勒烯VSc2C@C80和VSc2C2@C80。并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群祥教授课题组、厦门大学谢素原院士团队合作,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精确表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结合DFT理论计算对其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这两种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全新的内嵌金属富勒烯形成机制— 自驱动单原子碳注入机制。该机制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包括:(1)独碳团簇金属富勒烯(VSc2C@C80)对单原子碳的吸附;(2)单原子碳注入到碳笼形成双碳团簇金属富勒烯VSc2C2@C80。所内嵌的过渡金属钒(V)上存在的单电子对于促进单原子碳吸附到碳笼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之前通过高压法或离子注入法实现将非金属原子(如氮)嵌入到中性富勒烯碳笼的报道,通过单原子碳注入机制可以实现将非金属原子原位嵌入到带负电的碳笼中,而且由于内嵌钒原子的存在,该过程可以认为是自驱动的,相比于以往的合成方法大大降低了反应能耗。因此,该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形成机理以及合成新结构内嵌金属富勒烯具有重要意义。审稿人认为“这两种金属富勒烯的结构很新颖”(“These two metallofullerenes are new and their structures are amazing.”)
图注. (a) VSc2C@Ih-C80和VSc2C2@C80的单晶结构图以及自驱动单原子碳注入机制示意图。(b) 单原子碳注入过程效果图,形象地表示了在内嵌金属团簇形成的“黑洞”的吸引下,外部单原子碳(黄色)穿透富勒烯碳笼的过程,最终该单原子碳与碳笼内部的钒(白色)、钪(蓝色)及中心碳原子成键。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生官润南、厦门大学博士后陈佐长和安徽建筑大学黄静教授,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上峰教授和厦门大学张前炎副教授。该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和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附文章链接: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02563119
       文章来源:中科大
       杨上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并获结题评估“优秀”。2003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2月至2007年12月获得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在德国莱布尼兹固体材料研究所工作,后担任guest scientist,代理课题组组长。2007年12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任双聘教授,2014年10月起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执行主任,2015年10月起任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9年5月获择优支持,2013年结题评估被评为“优秀”。长期从事富勒烯材料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已在包括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Phys. Rev.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2500余次。获2010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11年入选安徽省首批“百人计划”,获“安徽特聘专家”称号。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9 09:30 , Processed in 0.08634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