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董全峰、王鸣生等:基于内嵌锌单原子碳纳米管诱导“封装”式储钠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197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4 09:51: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院董全峰教授课题组和材料学院王鸣生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碳纳米管封装式储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 “An encapsulation-based sodium storage via Zn-single-atom implanted carbon nanotubes” 于近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DOI:10.1002/adma.202202898)。
         当前,大规模储能的迫切需求和锂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使得钠基电池成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热点。金属钠具有高容量和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其充放电过程中的枝晶问题、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和剧烈的体积变化会导致电池性能的快速劣化及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最近,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单原子掺杂管状材料,以实现钠的“封装”式存储,从而获得能够在大电流密度下长期稳定循环的钠负极。
          本工作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管壁内嵌锌单原子的空心碳管(ZnSA-HCNT),实现了金属钠在管中高度可逆的沉积和溶出。锌单原子分布能够提供丰富的亲钠位点,显著降低了钠沉积的成核势垒;胶囊状纳米管材料则提供了充足的钠存储空间。从而实现大容量、快速度、高可逆的钠封装。通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金属钠能够快速封装入中空碳管内且可以实现在多个管中的传输而无需与电解质直接接触。最终,基于ZnSA-HCNT的快速封装行为实现了钠金属负极在大电流密度(10 mA·cm-2)下长期稳定循环的目标,同时这种策略也为锂/钠金属负极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该工作在董全峰教授、郑明森教授以及材料学院王鸣生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我院2019级博士生厉昕、材料学院2019级博士生叶伟彬、我院2017级博士生徐攀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批准号:U1805254、21773192、22072117、22179112)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20289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
       董全峰,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厦大宝龙电池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电池》杂志编委,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新型化学电源和储能材料的研究。主持完成了福建省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 “锂锰材料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福建省重点项目“新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工艺技术的研发”、“863”项目“锂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完成了信息产业部“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项目、福建省化学电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
         王鸣生博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福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低维电子与能源材料的原位电镜(in-situ TEM/SEM)表征及相关器件研究。长期以来致力于利用原位电镜技术(In-situ TEM/SEM)对低维电子和能源材料进行“结构创建—过程观察—物性测量—器件表征”的一体化研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14:36 , Processed in 0.08976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