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碧录团队及其合作者开发出镍(Ni)基高性能大电流产氢催化剂并阐明其催化机理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126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16:13: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寻求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实现碳中和成为当前全球社会的共同目标。氢能作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零碳排放能源,被认为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能源之一。电解水是绿色制氢的重要技术,但由于其能耗大、催化剂价格高等原因,现阶段该技术较难推广。因此,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催化剂,从而降低制氢的电能消耗和设备成本,是实现大规模制备绿氢的关键。
         镍基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高导电性和低价格等优势,在电解水制氢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在大电流条件下的过电位较大、电耗高,阻碍了镍基催化剂的实际工业应用。近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刘碧录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硕研究员合作,开发出一种在大电流条件下性能优异的镍基催化剂(h-NiMoFe),并结合原位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阐明了其催化机理。
         研究人员采用水热反应结合高温热还原的两步法制备出h-NiMoFe催化剂。首先,该催化剂具有三维多孔结构,保证了催化剂在大电流条件下能够与电解液充分接触。其次,结合原位X-射线吸收谱和准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人员发现催化剂中的钼和铁显著调控了镍位点的电荷分布,提高了镍的价态。第三,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特征也发生改变,被钼和铁修饰同时的镍基催化剂表面具有高羟基化的特征。进一步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铁物种改变了镍位点的d-带中心位置,优化了其氢吸附自由能。同时,碱性环境下氢析出反应的水解离步骤也得到优化,以上催化剂微纳结构、活性位点的电荷分布和化学组分等因素综合起来,使h-NiMoFe具有优异的电解水氢析出性能。
        研究人员制备出的h-NiMoFe催化剂在1000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97 mV,该性能优于大多数已知的电催化剂。此外,研究人员利用h-NiMoFe催化剂催化全水解反应,发现仅需1.56 V的低电压,即可达到500 mA cm-2的电流密度,并实现了大电流密度下的长时间稳定运行。该h-NiMoFe催化剂的价格约为82 US$ m-2,与商业化的RANEY®镍催化剂价格相近,但其性能远高于RANEY®镍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实用前景。该研究结果对开发低成本电解水产氢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其中通过电荷调控提升催化剂性能的策略有望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材料和反应体系中。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稳定氢氧化物调控的镍基催化剂用于碱性大电流产氢”(Stabilized Hydroxide-Mediated Nickel-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Current-Density Hydrogen Evolution in Alkaline Media)为题在线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上。本文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刘碧录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硕研究员,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罗雨婷(现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生张致远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作者还包括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硕士杨丰宁(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炯研究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任文才研究员和刘志博博士。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发改委、工信局等单位的支持。
        论文信息:Luo Yuting, Zhang Zhiyuan, et al., Stabilized Hydroxide-Mediated Nickel-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Current-Density Hydrogen Evolution in Alkaline Media,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14 (8), 4610-4619.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ee/d1ee01487k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
      刘碧录 ,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 2012年获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博士学位。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研究助理教授,自2016年6月起加入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低维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刘碧录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碳纳米管、二维材料等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生长机理、可控制备及器件应用。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用8000余次,H因子为40。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荣誉与奖励。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20:59 , Processed in 0.08839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