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张强课题组在电解液离子–溶剂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53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11:5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课题组在锂电池电解液的研究中构建了离子–多溶剂复合模型,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探究了离子–溶剂相互作用对电解液稳定性的影响。
        开发先进储能器件、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求。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由于能量密度等方面的限制,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发展基于金属锂负极的下一代锂电池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重点,但同时对电解液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理解电解液溶剂化结构和构效关系,探究其微观化学原理,是开发新型电解液体系的重要前提。
        针对常规有机电解液与碱金属负极界面不稳定机制不明的问题,张强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建立了离子–溶剂化学模型,在分子和电子层面揭示了溶剂分子在金属负极表面还原分解的化学本质。电解液中阳离子与溶剂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溶剂复合结构,会显著降低溶剂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能级,从而使溶剂分子在负极更容易得电子、发生还原分解,甚至产生可燃性气体(图1)。这一规律在各类有机溶剂和碱/碱土金属负极体系中均成立,具有很好的普适性。
图1. 纯碳酸丙烯酯(PC)溶剂(a)和高氯酸钠-碳酸丙烯酯电解液在Na负极表面分解产气现象比较
      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将离子–溶剂模型从单一溶剂拓展至多溶剂体系,以深入探究实际电解液中的溶剂化结构和电解液组分的氧化还原稳定性。研究发现,相对于纯溶剂分子,离子–多溶剂复合结构中配位溶剂的最高被占分子轨道(HOMO)和LUMO能级均降低,与Li+–溶剂的平均结合能之间呈现线性正相关规律。这和离子–单溶剂复合结构中溶剂HOMO和LUMO能级的变化规律一致,进一步凸显了离子–溶剂化学规律的普适性。此外,离子–多溶剂复合结构的HOMO/LUMO能级和结合能与其溶剂化环境紧密相关。溶剂化环境介电常数越大,锂离子与溶剂间作用越弱,HOMO与LUMO能级变化越小(图2)。这一发现为设计新型电解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成果以“锂电池电解液中的离子–溶剂化学:从单一溶剂到多溶剂复合物”(Ion–solvent chemistry in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s: From mono-solvent to multi-solvent complexes)为题发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办的《基础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上。论文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长聘教授张强,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水木学者陈翔博士和博士生姚楠。
图2. 离子–溶剂复合物的HOMO/LUMO能级变化和结合能比较
        基于离子–化学模型,张强课题组最近发展了阳离子添加剂、弱溶剂化电解液、锂离子溶剂化壳层阴离子设计、阴离子受体等电解液设计策略,构建了稳定的电解液–负极界面,为开发下一代高安全二次电池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基于对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化化学的深入理解,张强课题组最近在《化学研究述评》(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综述论文《锂电池电解液基本相互作用的原子层次理解》(Atomic Insights into the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 in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s),全面总结了锂电池电解液中锂离子、溶剂分子、阴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构效关系,从原子层面上理解电解液设计的一般规律,最后提出结合锂键化学理论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加速电解液的开发与设计。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清华大学水木学者项目、清华大学计算平台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 ... i/S2667325821001011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
        张强,973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负责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5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2-1992年就职于医药总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先后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89-1990年在日本国福冈大学药学部工作;1995年就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先后任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剂系主任,药学院副院长等。现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会委员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药学杂志(中英文版)和药学学报(中英文版)副主编、 J Controlled Release 等国际杂志编委等。曾任世界控释协会(CRS)中国分会首任主席、中国药学会药剂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室副主任等。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 09:40 , Processed in 0.08604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