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建飞课题组开发出双碳双活性物质的新型锂-硫(硒)电池体系

[复制链接]

276

主题

341

帖子

5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09:09: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当今社会对电化学储能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受制于电极材料较低的理论容量,难以满足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的要求。基于多电子转换反应的锂硫电池具有相对超高的比能量,并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低毒无害,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电池体系之一,成为当前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和方向。
  然而,锂硫电池固有的自身缺陷严重阻碍了其持续的推广及应用:一方面,由于硫单质及还原产物多硫化合物(Li2S/Li2S2)的导电率低,导致锂硫电池中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另一方面,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多硫化合物,会导致“穿梭效应”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因此,开发具有高导电性,同时对“穿梭效应”具有较强弱化能力的正极材料,是获取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关键技术所在。
  青岛能源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武建飞研究员多年来深耕锂硫电池领域,针对锂硫电池的本征缺陷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23486-23494; Electrochimica Acta, 295 (2019), 684-692;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1 (2019), 15607-15615;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20, 2001698)。业界在前期的研究发现,与硫同族的硒元素具有和硫类似的转化反应机理,并且锂硒电池的“穿梭效应”可以明显得到抑制。但较为可惜的是,与锂硫电池相比,锂硒电池容量较低,无法满足高比能电池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组博士生杨泽文巧妙利用硫和硒的协同作用,通过弥补各自体系的“木桶短板”,成功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双碳双活性物质的新型锂-硫(硒)电池体系。该体系以壳聚糖基衍生碳为基底,三维缠绕碳纳米管构成双碳的活性物质载体,这可以有效提高三维碳载体骨架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另外,通过煅烧方式负载硫-硒复合物作为活性材料,最终获得具有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能的锂硫(硒)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0.5 C(1 C=1340 mA·g-1)电流密度下,电池经过500次循环后仍然保持833.2 mAh·g-1的高比容量。此外,该工作还利用简便有效的测试手段对此电池体系的充放电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硫-硒复合物作为活性物质的反应机理为锂硫和锂硒电池基本反应步骤的组合。本工作为解决锂硫电池的本征缺陷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同时,也为硫族元素在锂金属电池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最近以“Novel Lithium-Chalcogenide Batteries Combining S, Se and C Characteristics Supported by Chitosan-Derived Carbon Intertwined with CNT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2, 427, 131790。IF=13.273)。(文/图 杨泽文 张源)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1.131790
  Zewen Yang, Dandan Jia, Yue Wu, Depeng Song*, Xiaolin Sun, Cheng Wang, Li Yang, Yuan Zhang, Jing Gao, Takeo Ohsaka, Futoshi Matsumoto, Jianfei Wu*, Qiang Shen, Novel Lithium-Chalcogenide Batteries Combining S, Se and C Characteristics Supported by Chitosan-Derived Carbon Intertwined with CNT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2, 427, 131790 




      文章来源:青岛能源所
  武建飞,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负责人。2000年3月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日本电子公司(开发部次长),和韩国三星电机(高级部长,韩国政府外国特聘专家)从事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池、锂离子超级电容器和全固态锂电池等领域的研究长达20年。拥有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和电容器开发技术,主持或参与了包括日本NEDO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Anal. Chem.,Electrochim. Acta,J Electrochem Soc等国际Top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美国、日本、韩国海外公开专利70余项,在国际电池研究领域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在锂电的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是锂电研究方向的资深专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3 18:19 , Processed in 0.08994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