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张铁锐研究员课题组利用MIL‐101开发高效铁单原子氧还原催化剂用于锌空气电池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00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09:11: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氧还原反应(ORR)是系列电化学能量转换器件(如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中的重要阴极反应。商业上主要选用铂(Pt)基材料作为ORR电催化剂驱动反应进行。但Pt金属储量稀少、价格高昂,不利于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性能优异且价格低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变得尤为重要。当前,碳基负载的铁单原子催化剂(Fe SACs)作为非贵金属催化剂,被认为是商业Pt基催化剂最有潜力的替代品之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因高的比表面积特性,是制备Fe SACs常用前驱体。然而,目前所报道的大部分MOF衍生的催化剂孔道结构大多以微孔为主,存在传质差和大量催化位点在微孔内难以参与反应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活性位点,在催化剂中构筑大量介孔结构有望改善传质,并提高活性位点利用率。
MIL‐101基多孔铁单原子氧还原催化剂制备流程图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铁锐研究员课题组以富含介孔笼(介孔尺寸为2-3 nm)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为前驱体,设计合成了具有介孔结构的铁单原子催化剂(Fe SAC-MIL-101),有效提高活性位点的利用率,实现了高效驱动ORR。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MIL-101-Derived Mesoporous Carbon Supporting Highly Exposed Fe Single-Atom Sites as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atalysts”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2101038)上。研究人员通过球差电镜观测到,Fe原子在碳载体上呈现高密度的原子级分布,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和拟合结果证实,单个铁原子周围配位四个氮原子,类似于自然界氧化酶的活性中心卟啉结构。透射电镜和孔径分布表明,所制备的铁单原子催化剂含有丰富的介孔,可以有效促进氧气与质子快速传输到催化活性位点上,提高活性位点的利用率。为了证实介孔结构对活性位点利用率的有利影响,研究人员同时以另一种常用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为前驱体,制备了富含微孔的铁单原子催化剂(Fe SAC-ZIF8-1000)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在铁载量接近的情况下,Fe SAC-MIL101-1000在碱性条件下的ORR活性(半波电位高达0.94 V)远胜于Fe SAC-ZIF8-1000(0.87 V)和商业Pt/C催化剂(0.87 V)。由于该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快速的动力学特征,将其应用于锌空气电池空气电极的阴极催化剂时,大幅优化了锌空气电池的能量输出,能量密度可达理论值的91%(984.2 Wh kg-1)。Fe SAC-MIL101-1000在固态锌空电池中也展示了优异的能量转化特性,功率密度达50.6 mW cm-2,有望应用于可穿戴器件领域。该工作对于通过调控催化剂孔结构设计高效ORR催化剂具有借鉴意义。
  博士后谢小英为第一作者,张铁锐研究员和尚露项目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在线发表后,得到邃瞳科学云、催化计及催化开天地多家科学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原文标题: MIL-101-Derived Mesoporous Carbon Supporting Highly Exposed Fe Single-Atom Sites as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atalysts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101038


      文章来源:理化所
      张铁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主要研究能量转换纳米催化材料,在Adv. Mater.、Angew. Chem.、JAC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被引用8000多次,H指数5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23项),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2018年和2017年分别当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获皇家学会高级牛顿学者基金、德国“洪堡”学者基金、国家基金委“杰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基金委“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结题优秀的资助,以及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领域优秀青年奖等奖项。兼任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以及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任编委。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IAOEES-理事,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等学术职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3 05:51 , Processed in 0.08913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