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傅碧娜课题组Chemical Science:揭示双分子碰撞反应中新的漫游机理

[复制链接]

101

主题

128

帖子

1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6:52: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傅碧娜、中科院院士张东辉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韩永昌、美国Emory大学教授Joel M. Bowman合作,发现了双分子碰撞反应中碰撞诱导的新的漫游(roaming)机理。
  漫游机理是反应动力学中的一种新的反应机理,与常规的经过最小反应能量途径产生的机理不同。尽管漫游机理已经在单分子解离反应中被发现和报道,但是很少有关于双分子碰撞反应的研究。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重要的双分子燃烧反应H+C2H4→H2+C2H3开展了高精度的理论计算研究,揭示了该反应中新奇的碰撞诱导漫游机理。除了络合物介导(complex-mediated)的漫游机理外,该研究还发现了一个非络合物形成的漫游机理。可以将这个过程描述为类似直接的非弹性碰撞,经过碰撞后其中一个H原子很快从不稳定的C2H5络合物出去,然后从C2H4抽取一个H原子生成H2,研究人员将这个反应机理命名为“碰撞诱导(collision-induced)”漫游。通过络合物介导和碰撞诱导这两种漫游机理发生的产物,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产物散射角分布,但是两者都会产生内振转高度激发的C2H3。并且,与经过最小反应能量途径的直接抽取机理相比,漫游机理会产生明显不同的动力学信息。该工作不仅澄清了氢原子与乙烯反应的动力学机理,而且预测了其他类似反应也很有可能跟这个新的漫游反应机理有关,为实验探测漫游机理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持。
  相关工作发表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上。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先导专项B“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的支持。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 ... 05951B#!divAbstract
       文章来源:大连化物所


       傅碧娜,2004年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9年到美国埃默里(Emory)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以“所百人计划”引进回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沈阳分院第四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等。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张东辉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1994年在纽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在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于1997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起入职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该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气相和表面化学反应的理论和计算研究。至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Science 9篇,PNAS 5篇。曾获新加坡青年科学家奖(2000年), 新加坡国家科学奖(200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003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4 22:34 , Processed in 0.091600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