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范楼珍:液相生长单晶胞ZnS量子线助力日盲紫外光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

[复制链接]

17

主题

24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08:57: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单晶胞半导体纳米线(SSNW)是指线径仅为单晶胞尺寸(通常小于1.0 nm)的半导体纳米线,也是理论上最细的晶体半导体纳米线。得益于其超细的直径、超高的结构各向异性和巨大的比表面积,SSNW能够将量子限域效应和界面效应推向理论极限,从而可获得比常规超细纳米线更诱人的光电性质与更新奇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可预期SSNW在光电纳米器件、传感检测、能源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而诱人的应用价值。遗憾的是,目前SSNW的可控合成仍存在巨大的挑战性,其艰巨性具体体现在:1)缺少有效的方法以控制反应系统在成核阶段仅产生单晶胞尺寸的晶核;2)难以控制单晶胞尺寸的晶核在生长过程中仅沿一个特定方向高选择性生长或定位自组装;3)SSNW结构上的脆弱性和热力学上不稳定性。显然,只有巧妙地耦合多种合成策略,在反应体系中同时实现形貌控制因素、动力学控制因素以及热力学调控因素的高度协同,才有可能获得这种极其特殊的纳米结构。在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1273020)的资助下,近日我院范楼珍教授、李运超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杨世和教授(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合作,报道了一种新颖的软模板协同定向自组装 “一锅”合成超细纳米线的策略,首次制备出单晶胞尺寸的ZnS量子线(平均线径为 0.8 nm)和ZnSe量子线(平均线径为 0.9 nm)。他们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并结合计算模拟,证实了这种量子线的协同生长机制和单晶胞结构。有趣的是,这两种单晶胞纳米线(SSNW)都展示出类似团簇的吸收特征,具有尖锐且显著蓝移的激子吸收峰和“陡峭”的吸收边。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极致的量子限域效应,ZnS SSNW的第一激子吸收峰已蓝移至273 nm,其能隙显著扩宽至4.35 eV,因此仅高选择性地吸收波长短于280 nm的紫外光(即日盲紫外光)。进一步利用其优异的日盲紫外光吸收特性,作者成功地构建了ZnS SSNW基自供能光电化学型日盲紫外光探测器。该探测器表现出对日盲紫外光优异的响应性能:开关比高达6008、检测灵敏度可达1.5×1012Jones、响应度可达33.7 mA/W;关键性能参数显著优于已报道的具有类似器件构型的日盲紫外光探测器。为了实现更便捷地探测日盲紫外光,他们还构造出具有灵敏响应的Mn掺杂ZnS SSNW基光致变色卡。该工作为合成和研究超细一维纳米材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创建了一类崭新的纳米材料体系;也为构建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以“Solution Grown Single-Unit-Cell Quantum Wires Affording Self-Powered Solar-Blind UV Photodetectors with Ultra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 Am. Chem. Soc.(2019, 141, 3480-3488)上,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冬,硕士生郝思濛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相关技术成果已申请了发明专利(中国发明专利201710558501.5)。该成果发表后,还受到知名学术平台“材料人”的专题报道(http://www.cailiaoniu.com/170253.html)。

文献链接:

Solution Grown Single-Unit-Cell Quantum Wires Affording Self-Powered Solar-Blind UV Photodetectors with Ultra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J. Am. Chem. Soc. 2019, 141, 3480-3488; DOI: 10.1021/jacs.8b10791

下载链接:https://pubs.acs.org.ccindex.cn/doi/abs/10.1021/jacs.8b10791

范楼珍,博士,教授 研究兴趣 1. 富勒烯、内嵌富勒烯及碳纳米管的制备及研究 2. 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并研究其在燃料电池及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研究经历 1. 01/09/1995~31/08/199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 2. 01/05/2002~01/11/2003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3. 01/10/2004~01/12/2004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Visiting Scholar 4. 15/08/1998~07/200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5. 07/200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学术奖励 1998: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2000: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青年教师”三等奖 学术任职 9/2000- , Member of American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5-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审稿人。

李运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加拿大SimonFraser大学)

讲授课程

物理化学,理论电化学,物理化学实验


杨世和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物质从原子、分子过渡到凝聚态的中间形态(团簇和低维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现阶段的研究兴趣包括设计新材料、发现新现象、建立新机理及拓展其在能量转换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特色保持基础与应用并重,材料与器件相成,明理与创新同进。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新型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能量转换领域的应用:

1)新型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

2)光电化学电池:产氢、产氧反应催化剂;光电化学分解水器件;

3)二氧化碳电化学、光催化还原:光电催化剂设计及性能研究;

4)新型光电器件开发。

2.低维纳米材料(量子点、纳米线、纳米片)的设计合成及组装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17:37 , Processed in 0.08832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