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吴锋:高容量磷功能化硬碳材料的储钠机理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7

帖子

2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08:29: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锂离子电池近年广泛应用于电子便携设备和电动汽车,面临着严峻的过度消耗,短缺的锂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钠离子电池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类问题,由于钠的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同时其氧化还原电位较低,仅比锂的氧化还原电位高0.3 V(Eo(Na+/Na)= -2.71 V vs. SHE)。目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如层状金属氧化物和聚阴离子类材料发展迅速,能量密度上甚至能够匹及锂离子电池。因而,开发适宜的负极材料才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碳基材料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其价格低廉、合成工艺简单且易于回收。

尽管碳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已商品化,但石墨材料很难与钠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文献表明只有使用醚类电解液才能将石墨用作钠电负极。因此,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2000年,Stevens和Dahn提出硬碳能够储锂/钠,与储锂机制相似,储钠机制可总结如下:(1)石墨层间的脱嵌,(2)缺陷乱层结构的存储,(3)表面的吸附以及(4)纳米孔的填充。基于以上储钠机理,大量研究工作对硬碳材料进行改性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如优化煅烧温度,扩大层间距和增大比表面积。此外,掺杂杂原子(N、S和F等)以加强Na的吸附容量和电子导电性,是提升储钠容量的有效手段。然而,碳负极通常有两个特征,比表面积高且电压平台高,导致极易生成过量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产生过高不可逆容量并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吴锋院士团队的吴川教授和白莹教授研究小组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教授(共同通讯)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the Na+ Storage Mechanism of Phosphorus-Functionalized Hard Carbon as Ultra-High Capacity Anodes”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李雨,共同作者包括Yifei Yuan,刘元昌,王兆华,吴锋,Khalil Amine等。该论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磷功能化的硬碳材料,这一材料比表面积低、电压平台也很低,能够得到较高的脱钠容量和能量密度,首周容量高达 393.4 mAh g-1,10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98.2%。与N相类似,P也能够掺杂到碳中,作为给电子体使费米能级向导带偏移,但其原子半径明显大于N,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掺杂即P很难进入并占据石墨的晶格位点,事实上,P更倾向于与C或O成键。在之前的研究中,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纪秀磊等曾采用传统的蔗糖燃烧法合成P掺杂的硬碳(ACS Energy Lett. 2016, 1, 395.),并证实P是以POx的形式存在。吴锋团队在Adv. Energy Mater.的这项工作中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前驱体,再经过高温煅烧得到硬碳材料,这一方法保证了P混入的均匀性并得到特殊的类“蜂窝煤”形貌;为深入理解磷功能化硬碳材料的储钠机理,研究团队还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P对Na的吸附能以及态密度(DOS),表明磷功能化硬碳材料表现出的超高比容量主要是由于磷在石墨层间形成的 P=O 和 P-C 键增强了 Na 的吸附。

该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合成磷功能化的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控制前驱体中磷酸的含量,得到类“蜂窝煤”状形貌的硬碳 HC-P15,材料比表面积较小且表面存在大孔,为Na+的迁移提供了充足的路径。 HC-P15 具备超高充电比容量且电压平台较低,首周容量高达 393.4 mAh g-1,10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98.2%。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磷功能化硬碳材料表现出的超高比容量主要是由于磷在石墨层间形成的 P=O 和 P-C 键增强了 Na 的吸附。此外,所形成 P=O 官能团中的O 原子在费米能级处的电子密度显著增加,因此大幅提升了硬碳材料的电子导电性。该工作证实了将磷引入至硬碳中可有效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其中储钠机理的分析可望延伸到其他杂原子改性硬碳材料的研究中。

Insights into the Na+ Storage Mechanism of Phosphorus-Functionalized Hard Carbon as Ultra-High Capacity Anodes (Adv. Energy Mater., 2018, DOI: 10.1002/aenm.20170278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8 06:42 , Processed in 0.11030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