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7|回复: 9

[学者专家]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王玉忠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197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18-3-29 15: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玉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1994年6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以来, 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9 年受DAAD资助在德国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作访问教授, 2002 年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在英国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作访问教授。 1995 年在四川大学晋升教授,1997 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创建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相应的四川省国际合作基地,并任主任。中国兵工学会阻燃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副会长、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公安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等,担任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等12个中英文期刊编委、CCL副主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四川省最高科技奖“科技杰出贡献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第五届)、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四川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四川大学2015年度(首届)产学研合作年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

王玉忠

王玉忠

王玉忠
职称与职务 教 授/工程实验室主任
专      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应用化学 / 材料学
电      话 +86-28-85410259 / +86-28-85410755
E-Mail   yzwang@scu.edu.cnpolymers@126.com(推荐使用)

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的阻燃与高性能化
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
主要工作业绩
  主持过国家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 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和部省级计划项目40余项,并承担完成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委托的重要项目。致力于解决量大面广的通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固有的易燃性和难降解两大缺陷分别造成的“火灾”和“白色污染”两大备受社会关注问题的研究,创建了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材料和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领域取得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成果,突破相关领域中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已发表SCI论文480余篇,SCI引用1万余次,邀请英文专著章节和综述12篇章,出版专著/教材/手册 6部,27篇论文成为季/年度TOP热点/多引论文,2项基础研究成果入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专利实施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获1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教育部和四川省一等奖;作为会议主席举办过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应邀在境外国际学术会议做Plenary和Keynote邀请报告。指导过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先后主讲过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的《高分子科学导论》化学类本科生基础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的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有多名在全国性竞赛(如“挑战杯”)上获奖,获四川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
代表性成果 (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
  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发表SCI论文480余篇;完整清单见个人主页    http://polymer.scu.edu.cn/yzwang/
5项代表性的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1. 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0;
2. 高效无卤添加型聚合物阻燃剂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1;
3.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材料结构与性能,四川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2012
4. 基于PPDO的完全生物降解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教育部的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完成人,2006;
5. 可控光-生物降解母料及制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1999
5项代表性的发明专利:
1. 支化与交联结构大分子膨胀阻燃成炭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发明专利,ZL200910164250.8(第一发明人)
2. 一种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200710048478.1(第一发明人)
3. 一种用于制备对二氧环己酮的催化剂,中国发明专利,ZL200510021203.X (第一发明人)
4. 以聚对二氧环己酮为基体的可完全生物降解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0510021249.1(第一发明人)
5. 同时具有阻燃和增强热致性液晶聚酯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ZL02113315.8(第一发明人)
30篇代表性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
1. Chang-Lian Xu and Yu-Zhong Wang*, Novel dual superlyophobic materials in water–oil systems: under oil magneto-fluid transportation and oil-water separ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8, 6: 2935-2941
2. Hai-Bo Zhao and Yu-Zhong Wang*,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PET-based copolyesters with flame-retardant and antidripping performance,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17, 38(23), 1700451
3. Qiu-Tong Li, Miao-Jie Jiang, Gang Wu, Li Chen, Si-Chong Chen*, Yu-Xiao Cao and Yu-Zhong Wang*,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triggered precisely targeted healing of epoxy resin based on thermoreversible diels–alder network and amino-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24): 20797–20807
4. Ke Shang, Jun-Chi Yang, Zhi-Jie Cao, Wang Liao*, Yu-Zhong Wang* and David A. Schiraldi, Novel Polymer Aerogel toward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Fire Safet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27): 22985–22993
5. Juan Wang, Dan Zhao, Ke Shang, Yu-Tao Wang, Dan-Dan Ye, A.-Hui Kang, Wang Liao* and Yu-Zhong Wang*,   Ultrasoft gelatin aerogels for oil contaminant removal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2016, 4(24): 9381-9389
6.   Ke Shang   ·   Wang Liao  *, ·   Juan Wang   ·   Yu-Tao Wang   · Yu-Zhong Wang*, ·  David A Schiraldi  ,Nonflammable Alginate Nanocomposite Aerogels Prepared by a Simple Freeze-Drying and Post-Cross-Linking Method,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1): 643–650
7. Gang Wu, Si-Chong Chen, Chang-Lei Liu, and Yu-Zhong Wang*,  Direct Aqueous Self-Assembly of an Amphiphilic Diblock Copolymer toward   Multistimuli-Responsive   Fluorescent Anisotropic Micelles,   ACS Nano  , 2015, 9(4): 4649–4659
8. Juan Xue, Fei Song*, Xue-wu Yin, Xiu-li Wang, and Yu-zhong Wang*, Let It Shine: A Transparent and Photoluminescent Foldable Nanocellulose/Quantum Dot Paper,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19):10076–10079
9.   Yi Tan  ,   Zhu-Bao Shao  ,   Xue-Fang Chen  ,   Jia-Wei Long  ,   Li Chen  *, and   Yu-Zhong Wang  *, A Novel Multifunctional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Curing Agent with High Flame-Retardant Efficiency for Epoxy Resi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32): 17919-17928
10. Guang-Chen Liu, Yi-Song He, Jian-Bing Zeng*, Qiu-Tong Li, Yu-Zhong Wang*, Fully Biobased and Super-tough Polylactide-Based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s Fabricated by Peroxide-Induced Dynamic Vulcanization and Interfacial Compatibilization,Biomacromolecules , 2014, 15 (11):4260–4271
11. Zhu-Bao Shao, Cong Deng*, Yi Tan, Li Yu, Ming-Jun Chen, Li Chen, Yu-Zhong Wang*, Ammonium polyphosphate chemically-modified with ethanolamine as an efficient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for polypropylen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4, 2, 13955-13965
12. Rong Yang, Li Chen,* Chao Ruan, Hai-Yi Zhong and Yu-Zhong Wang*, Chain folding in main-chain liquid crystalline polyester: from p-p stacking toward shape memo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4, 2 (30): 6155 - 6164
13. Zhu-Bao Shao, Cong Deng*, Yi Tan, Ming-Jun Chen, Li Chen, Yu-Zhong Wang*, An Efficient Mono-Component Polymeric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for Polypropylen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 (10): 7363–7370
14. Li Chen, Chao Ruan, Rong Yang and Yu-Zhong Wang*, Phosphorus-Containing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A Class of Efficient Polymeric Flame Retardants, Polymer Chemistry,  2014, 5 (12): 3737 – 3749
15. Juan Li* , Pinglai Xu , Yingke Zhu , Jiangping Ding , Lixin Xue and Yu-Zhong Wang*,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Chemical Recycling of Carbon Fiber /Thermoset Composites: Self-accelerating Decomposition in a Mild Oxidative System, Green Chemistry, 2012, 14(12):3260-3263
16. Hai-Bo Zhao, Li Chen,* Jun-Chi Yang, Xin-Guo Ge and Yu-Zhong Wang*, A Novel Flame-Retardant-Free Copolyester: Cross-Linking Towards Self Extinguishing and Non-Dripp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37):19849-19857
17. Gang Wu, Si-Chong Chen, Qi Zhan and Yu-Zhong Wang*, Well-Defined Amphiphilic Biodegradable Comb-Like Graft Copolymers: Their Unique Architecture-Determined LCST and UCST Thermoresponsivity, Macromolecules 2011, 44(4): 999-1008
18. Si-Chong Chen, Gang Wu, Jing Shi and Yu-Zhong Wang*, Novel “Star anise”-like Nano Aggregate Prepared by Self-assembling of Preformed Microcrystals from Branched Crystalline-Coil Alternating Multi-block Copolymer,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1,47(14):4198-4200
19. De-Juan Yang, Fang Che, Zhuo-Chun Xiong, Cheng-Dong Xiong, Yu-Zhong Wang*, Tissue anti-adhesion potential of biodegradable PELA electrospun membranes, Acta Biomaterialia,2009, 6(6):2467-2474
20. Yan-Bing Luo, Xiu-Li Wang, Yu-Zhong Wang*, Da-Yun Xu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anocomposites based on poly(lactic acid) and functionalized TiO2, Acta Materialia 2009, 57(11):3182-3191
21. Yan-Hui Wu, Qian Zhou, Tao Zhao, Mei-Ling Deng, Jin Zhang, Yu-Zhong Wang*, Poly(ethylene glycol) enhanced dehydrochlorination of poly(vinyl chlorid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 163(2-3): 1408-1411
22. Rong-Lan Wu, Xiu-Li Wang, Fang Li,Hui-Zhang Li,Yu-Zhong Wang*, Green composite films prepared from cellulose, starch and lignin in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 (9): 2569-2574
23. Yi-Dong Li, Jian-Bing Zeng, Xiu-Li Wang, Ke-ke Yang, Yu-Zhong Wang*,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y Protein/Poly(butylene succinate) Blends with Improved Compatibility, Biomacromolecules, 2008, 9(11): 3157-3164
24. Qian Zhou, Wenwen Lan, Anke Du, Yu-Zhong Wang*, Jiawei Yang, Yanhui Wu, Keke Yang and Xiuli Wang, Lanthania promoted MgO: Simultaneous highly efficient catalytic degradation and dehydrochlorination of polypropylene/polyvinyl chloride,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8, 80(1-2):141-146
25. S. C. Chen, X. L. Wang, Y. Z. Wang*, K. K Yang, Z. X. Zhou.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Biodegradable Blending Materials Based on Poly(p-dioxanone) and Poly(vinyl alcohol)-graft-Poly(p-dioxanone) with high molecular weight, J Biomed Mater Res, Part A 2007, 80A, 453-465
26. F. Xie, Y. Z. Wang*, B. Yang, Y. Liu, A Novel Intumescent Flame-Retardant Polyethylene System, Macromol Mater Eng 2006, 291(3): 247-253
27. F. Y. Huang, Y. Z. Wa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Biodegradable Poly(p-dioxanone)/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5, 43(11):2298-2303
28. L. M. Deng, Y. Z. Wang*, K.K. Yang, X.L. Wang, Q. Zhou,  A new biodegradable copolyester poly(butylene succinate-co-ethylene succinate-co-ethylene terephalate), Acta Mater, 2004, 52(20): 5871-5878.
29. Y. Z. Wang*, X.T. Chen, X.D. Tang, X. H. Du, A new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the flame retardancy, tensile strength and melt dripping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J. Mater. Chem. 2003, 13(6), 1248-1249.
30. K. K. Yang, X. L. Wang, Y. Z. Wang*,Poly (p-dioxanone) and its copolymers, J Macromol Sci, Polym Rev, 2002,42 (3): 373-398
王玉忠个人主页: http://polymer.scu.edu.cn/yzwang/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126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发表于 2018-4-5 09: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Physio- and chemo-dual crosslinking toward thermo- and photo-response of azobenzene-containing liquid crystalline polyester
钟海艺, 陈力*, 丁晓敏, 杨荣, 王玉忠*
物理、化学双重交联偶氮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热双重响应性能
摘要: 结合化学交联提供的稳定性和物理交联提供的可热塑加工性可设计得到具有多种刺激响应行为的新材料. 本文以偶氮苯二氧己醇(BHHAB) 为液晶基元, 与苯基丁二酸(PSA) 和丙三羧酸(PTA) 本体聚合得到一系列液晶聚合物PBHPS-x%PTA, 其中PTA作为化学交联, 而取代苯基与介晶基元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可提供物理交联. 热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聚合物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并表现出近晶型液晶行为.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和荧光光谱证实了分子间具有可作为物理交联点的π–π相互作用; 并且随着PTA含量的增加, 化学交联会逐渐影响分子链构象, 最终破坏物理交联作用. 轻度的化学交联保留了液晶聚合物的可热塑加工性, 而在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的共同作用下,液晶聚合物具有可逆光致形变, 热致形状记忆及自修复性能, 在智能高分子材料领域表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物理、化学双重交联偶氮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热双重响应性能

物理、化学双重交联偶氮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热双重响应性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65

帖子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发表于 2018-6-4 08: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30日上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我院王玉忠院士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唯一一位);陈耀强教授、王健礼教授、龚茂初教授等完成的“满足国V排放标准的天然气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及应用”荣获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周翠松教授、肖丹教授等完成的“静电纺丝性能调控的高灵敏生化分析新方法”荣获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由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冯文研究员、我院丁颂东教授、袁立华教授等完成的“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离子识别与核素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荣获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王玉忠

王玉忠
                          省委书记彭清华为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玉忠颁奖

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016年度曾出现空缺,2017年度由我院王玉忠院士获得。王玉忠院士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研究,是我国发展无卤阻燃技术和可循环利用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倡导者、开拓者和践行者。采用他的发明技术生产的阻燃聚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王院士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功能化与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是我国发展无卤阻燃技术和可循环利用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倡导者、开拓者和践行者。他作为第一发明人的40余项发明专利得到实施,先后在国内外39个企业进行转化,多个产品获得国际认证。据不完全统计,成果应用实现年销售额超过35.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他先后创建了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发表SCI论文480多篇,SCI引用一万余次,出版专著、教材和手册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获1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201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多次担任国际性学术会议大会主席;担任12个中英文期刊编委,牵头和参与制订国标和行标12个。王玉忠院士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33

帖子

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5
发表于 2018-12-26 13: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易成炭高分子材料的高效凝聚相阻燃体系构建及其作用机制        王玉忠,邓聪,赵海波,胡小平,邵珠宝,刘云,王俊胜,王德义,赵春霞        四川大学         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奖        一等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发表于 2020-1-12 09: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不易成炭高分子材料的高效凝聚相阻燃体系构建及其作用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40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发表于 2020-3-16 17: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灾是威胁工业生产和公众安全的灾害之一。在火灾形成时,易燃材料快速燃烧,释放大量热量和有毒烟气,造成不可逆转的火灾事故。相比于火灾发生后的灭火救援,开发先进的火灾预警技术及使用阻燃化材料可变“被动灭火”为“主动防火”,防火于未燃,是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
       现有的感温和感烟预警技术主要是通过热量辐射或烟雾颗粒到达传感器来触发警报,易受使用环境影响而产生误报和延迟预警(>100 s);图像型探测技术受限于其检测信号(仅能检测明火或烟雾),即必须在火灾发生后才能进行预警,无法做到防火于未燃。目前工业场所和公共场所,尤其是一旦火灾发生将造成不可逆转危害的场所(如发电站、核电站、化工厂、危化品仓库、博物馆及商场等)的火灾提前预警问题亟待解决。
       我院王玉忠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研发安全可靠的阻燃材料及先进智能的火灾探测预警技术以解决火灾安全难题。最近,该团队受到自然界中的植物叶绿素的代谢和其分子结构的启发,设计了可在潜在火灾的高温下发生智能变色,释放颜色变化信号的分子传感器(Precursor Molecular Sensor,PMS),并制备了火灾探测预警器件,通过智能变色传感器与图像识别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了一种具有火情可视化功能,可防火于未燃的实时在线极早期潜在火灾和早期火灾的探测预警技术,可实现20 s内潜在火灾高温响应报警(275°C)和3 s内明火预警。

火灾探测预警技术

火灾探测预警技术

       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受到外界环境(光、温度等)的影响,并导致植物叶片发生颜色变化。受此启发,作者设计出可在高温下发生化学结构转变,形成与叶绿素结构类似的酞菁环结构的邻苯二腈作为分子传感器PMS。PMS可在高温下形成酞菁环,并发生变色。
研究发现,在约180 °C时,部分PMS发生化学结构变化并形成酞菁环,PMS的颜色从白色变为绿色;而在更高的温度下,部分PMS会形成氮掺杂的炭,颜色从绿色变为黑色。PMS从白色变成绿色的温度(180 °C)远高于室温,且低于大多数化合物(化学品,木材,聚合物材料等)的自燃温度。PMS分子传感器在正常应用温度下稳定,但会引发火灾的异常高温下发生智能变色,释放变色传感信号,这一特性赋予了PMS火灾探测预警功能。
       将PMS混入乳胶漆中即可制备火灾探测预警器件,在275°C(潜在火灾高温)的模拟实验中,该器件可以响应高温,并产生变色信号,肉眼约2min可以观测到明显的变色;进一步将高温智能变色器件与图像识别技术结合,设计可捕获器件变色信号和可探测潜在火灾的智能识别算法并编写预警APP程序。图像识别算法的引入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变色信号的识别时间还具有在线远程监控预警功能。该火灾探测预警器件可在20 s内探测到潜在火灾(275°C)以及3 s内明火预警。
      研究为新一代火灾预警器件的开发与制备提供了全新思路,对推动早期/极早期火灾预警技术走向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634006)等项目的资助,相关成果以“Bioinspired Color Changing Molecular Sensor toward Early Fire Detection Based on Transformation of Phthalonitrile to Phthalocyanine”题目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并以“A Plant-Inspired Approach for Early Fire Detection”题目被Advanced Science News作为亮点报道。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付腾,通讯作者为王玉忠教授和汪秀丽教授。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1806586
       Advanced Science News链接:
       https://www.advancedsciencenews. ... rly-fire-detect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170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发表于 2021-1-27 1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切实做好我校王玉忠院士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受限空间高火安全性高分子材料构建原理与方法”的研究工作,由我校承办的2020年度项目进展报告会,于2021年1月15日在四川大学成功召开。由于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先进材料领域

先进材料领域

        出席本次会议的人员包括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材学部的马劲处长、四川大学科研院吴尧副院长、该重大项目学术指导组的专家以及项目各课题负责人与研究骨干等,会议主持人为该重大项目的负责人王玉忠院士。本次会议分别对项目及五个课题的整体执行情况及相关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详细讨论了年度进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下年度的工作重点。
       我校科研院分管领导吴尧副院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表示学校与科研院将继续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材学部马劲处长在讲话时对重大项目管理进行了介绍,提出各课题之间,尤其是承担课题的年轻骨干之间,能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得到锻炼和成长,各课题组分工合作,把项目完成好。项目负责人王玉忠院士与各课题负责人胡源教授、唐涛教授、方征平教授、朱平教授分别对项目与课题在2021年度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报告,并与外聘项目学术指导组的专家徐坚研究员、杨柏教授和戴李宗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学术指导专家对项目与课题执行情况给予了肯定,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基金委工材学部的马劲处长也肯定了项目组在疫情年度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本次年度报告会内容丰富,各课题组研究骨干与参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受限空间高火安全性高分子材料构建原理与方法”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积极交流,深入讨论了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本次进展报告会的召开对推动项目顺利有序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38

帖子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发表于 2022-1-5 16: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前,据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消息,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王玉忠院士团队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个项目正式获批立项,第一个是“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可反复化学循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项目,第二个是“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面向高端应用的阻燃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开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可反复化学循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使用量大、面广且增长迅速,但在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会带来环境与资源问题,不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应对塑料污染,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品”。可反复化学循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集“可循环、易回收和可降解”一体的高分子材料,既满足了环境无害化消纳又可构建“单体⇔聚合物”化学闭环循环,从而能从源头上解决传统不可降解、难回收一次性塑料制品带来的全球性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然而,市场上尚缺乏这样的产品和技术,要么解聚时单体回收率低、要么难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等,亟需攻关研究,实现技术突破。
        本项目针对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聚己内酯(PCL)、左旋聚乳酸(PLLA)这三种不同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可解聚到单体、可生物降解典型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聚焦单体合成、聚合、解聚与成型加工共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从热力学-动力学理论研究、聚合-解聚机理阐明、关键催化剂设计制备、核心技术突破、规模化合成与生产示范等进行全链条、系统性研究,一体化组织实施,“产学研用”共同参与、推进,使PPDO、PCL、PLLA的化学循环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并进一步为解决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后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

“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面向高端应用的阻燃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开发”
        在去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作出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发展原则。以5G通讯和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七大基建领域在我国发展迅速,给相关高端制造业关键材料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早有布局;而我国在该领域的一些关键材料的阻燃技术发展滞后于需求,亟需攻关研究,实现技术突破。
       本项目针对上述高端制造业对高性能阻燃高分子材料的迫切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高端应用领域典型高分子材料的高质量发展,以环氧树脂、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聚脲弹性体、聚酯、聚碳酸酯、尼龙66等关键高分子材料为研究对象,聚焦典型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构建原理与性能调控机制等共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揭示其阻燃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能调控机制及阻燃作用机理等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攻克无卤阻燃关键材料制备与性能调控技术,最终实现上述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示范,满足关键阻燃材料的国内自主供给,提升我国阻燃高分子材料在高端应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以上项目的获批,是科技部对我校化学与材料领域科研能力的认可,项目的研究将有力支撑化学与材料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53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发表于 2023-4-12 08: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8日上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我院王玉忠院士荣获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该奖是我省最高人才荣誉奖项,以省委、省政府名义授奖,每三年授奖一次,表彰为治蜀兴川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王玉忠院士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材料研究,特别是在阻燃材料、生物基与生物降解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环与升级回收等领域取得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成果,针对量大面广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因固有的易燃性、难降解、不易回收等缺陷而引发的火灾危害、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社会极为关注问题,从原理入手,攻克了制约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瓶颈和难题,在国际上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发表的论文近10年SCI他引超过2.5万次,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3项基础研究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获授权发明专利180余件,在四川等20多个省的50余家企业实施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获校首届“产学研合作年度杰出贡献奖”最高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和省部科技成果三大奖13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创建了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型防火阻燃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研究平台,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引领和促进行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领导的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建党百年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获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获首届四川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主题

152

帖子

2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6
发表于 2023-8-25 16: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双碳”背景下,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及其高效的储能器件已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电网储能、便携式电源等领域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储能器件的安全可靠性也成为了新能源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作为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杰出代表——锂电池,由于易燃易渗漏小分子液态电解质、不耐热易燃聚合物隔膜、高能量密度电极等材料的使用,其在热滥用、机械滥用等引发热失控时极易造成起火、燃烧甚至爆炸等一系安全问题。
        王玉忠院士团队借助于在阻燃领域三十多年的科研积累,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近年日益突显的锂电池的火/热安全问题,成立了由吴刚教授负责的专门研究小组。经过七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针对高比能但活性硫易燃爆、易溶出的硫正极基锂电池,发展了兼具阻燃、抑制多硫穿梭的功能硫正极和隔膜技术(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41359-41369; J Energy Chem 2020, 50, 248-259);分别开发了纤维素基、聚离子液体基的耐热/阻燃的自支撑准固态电解质(ZL201710158774.0/Polymer 2019, 176, 256-263; ChemElectroChem 2019, 6, 3674-3683; Chem Eng J 2019, 375, 122062);为解决传统阻燃化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与电极不兼容的问题,将功能性的阻燃结构共聚锚定在GPE的聚合物骨架中,开发了对环境具有自适应能力以及耐热、阻燃的GPE(Energy Storage Mater 2022, 53, 62-71; J Energy Chem 2022, 65, 9-18),并同时实现了GPE基锂电池火/热安全及电化学性能的提升;针对商用小分子电解液易燃的问题,分别从小分子(J Energy Chem 2023, 83, 239-246)和低聚物(J Energy Chem 2023, 84, 374-384)两方面设计合成了与多种电极兼容的高效阻燃的含P添加剂,破解了LE基锂电池阻燃与长寿命相矛盾的难题;发展了耐热阻燃的新型功能隔膜(Chem Eng J 2022, 432, 134394; Chinese Chem Lett 2023, 34, 107546),与不燃电解液耦合显著提高了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和火/热安全性。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是公认的可作为目前普遍采用的低安全性的小分子有机液态电解质(LE)未来的潜在替代者之一,在高比能的锂电池中极具发展前景。然而,其实际应用面临界面性能差和离子电导率低两大关键挑战。现有的解决策略主要是在SPE中引入适量有机溶剂或增塑剂,但这违背了其安全性设计的初衷。因此,高比能锂电池在发挥性能优势的前提下高效解决火、热安全问题,成为实现其大规模实际应用的关键。最近,王玉忠院士团队从SPE和LE的各自特点出发,取二者之长,补其短,提出了不含任何小分子溶剂和增塑剂的室温液态聚合物电解质(LPE)的理念(图1a)。基于分子结构设计,该团队成功合成了具有磷腈主链和甲氧基三乙氧基侧链的室温下液态的刷状聚合物分子PPZ。将PPZ与锂盐复合制备得到了液态聚合物电解质LPE。相比于传统SPE和LE,LPE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和多功能性(图1b),即:PPZ主链结构中丰富的N、P元素赋予了LPE不燃性,同时参与形成富Li3N和Li3PO4的SEI层,使得SEI层具有柔性、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离子迁移能力,进而显著抑制了界面副反应和锂枝晶生长;含醚氧基的致密侧链避免了聚合物分子的链缠结和结晶,确保了更好的链段运动能力,以及N、O原子通过配位对锂盐解离、运输的促进作用;室温粘性可流动的特点,使得LPE不仅能够很好的浸润活性电极颗粒,并维持界面完整性,而且在高温和机械滥用时又不会从电池中泄漏。基于此,LPE赋予了锂电池优异的稳定性、循环性能及防火、耐热、耐真空、耐机械滥用等多方位的安全性。这项工作为锂电池面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锂电池

锂电池
图1. LPE的优势对比及在锂电池中表现出的多方面优点
        LPE填充到多孔隔膜中能够得到稳定的三维结构,不发生宏观上的泄露。如图3所示,LPE基电池在0.5 C,50 ℃至120 ℃范围内都具有可观的容量;在60 ℃和90 ℃下,可稳定循环1000圈,平均库伦效率>99.5%;在2 C,120 ℃下可稳定循环100圈;综合锂电池的放电容量、循环倍率、循环次数、工作温度,LPE与已报道的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无溶剂的LPE能够显著抑制电池热失控;基于LPE的软包电池能够稳定循环80圈且容量没有衰减,库伦效率>99%;软包电池在高达210 ℃的高温下仍然能正常工作,且在真空下加热90 ℃也能正常使用;LPE赋予了软包电池阻燃性;此外,LPE基软包电池能抵抗穿刺、剪切等物理破坏。
       该工作以“Non-flammable solvent-free liquid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 2023, 14, 4617)。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育部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朱国锐博士,文章通讯作者是王玉忠院士和吴刚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大学理科特色方向培育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3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8 21:29 , Processed in 0.10359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