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振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178

帖子

2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9:06: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振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199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2002年6月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唐本忠教授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2010年3月至8月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Seth Marder教授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在此期间,并获得了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冯新德polymer prize (Elsevier)、“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亚洲之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等多个荣誉。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Angew. Chem.-Int. Ed、Chem. Soc. Rev、Chem. Sci、Adv. Funct. Mater、Chem. Comm、Chem. Mater、 Chem. Eur. J、 Macromolecules、Polymer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研究方向: 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
联系电话: 027-68755363
Email: lizhen@whu.edu.cn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97年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秦金贵教授)。2003年至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唐本忠教授实验组);2010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从事研究工作(Seth Marder教授研究组);2014年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Visiting Professor; 2018年2月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HonoraryVisiting Scholar。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他人引用8600余次,h指数为57。
研究方向
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化学。研究对象主要为有机共轭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研究范围涉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有机室温磷光、力致发光、聚集诱导发光、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磁性纳米材料等。
学术兼职
《有机化学》、《Polymer Bulletin》、《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中国科学-化学》、《MaterialsChemistry Frontiers》编委。
课题组网页:http://ligroup.whu.edu.cn/
有机化学(化学基地班)

1.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综合性能优异的二阶非线性光学高分子的研究”,2018-2022。批准号:21734007。
2.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化学”,2014-2017。批准号:21325416。
3.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具有枝状结构的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高分子材料的研究”,2011-2014。批准号:21034006。
4.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石墨烯的可控制备、物性与器件研究”(项目编号:2011CB932700)第二课题“石墨烯的掺杂、修饰与物性调控”(课题编号:2011CB932702)。2011-2015。
5.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吲哚基团的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发色团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005-2007。批准号:20402011。
6.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聚磷腈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2007-2009。批准号:20674059。
7.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共轭高分子的新型传感器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010-2012。批准号:20974084。
8.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于聚集诱导发旋光性能新型传感器的研究”,2012-2014。批准号:21161160556。
9.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聚集诱导发光现象及其应用学术讨论会”,2013,批准号:21310302007。
10. 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型具聚集诱导发光性能传感器试纸条的研究”,2016-2019。批准号:51573140。
2018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8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CharteredChemist
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四)
2017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ellowof RSC)
201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3年,获得亚洲之星的荣誉称号
2012年,湖北省第六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2年,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创新创业人才
2011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2011年,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2011年,武汉大学“马克昌优秀教师奖”
2009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2009年,获冯新德polymer prize(Elsevier)
2009年,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德育工作者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
2008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8年,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008年,获武汉大学第三届“尊师爱学”十佳教师
2008年,获武汉大学“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2007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05年,武汉大学优秀学生班级导师
2004年,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
1. JieYang, Xu Zhen, Bin Wang, Xuming Gao, Zichun Ren, Jiaqiang Wang, Yujun Xie,Jianrong Li, Qian Peng, Kanyi Pu*, and Zhen Li*, “The influence of themolecular packing on th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purely organicluminoge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840.
2. YujunXie, Yuwei Ge, Qian Peng, Conggang Li,* Qianqian Li, and Zhen Li*, “How theMolecular Packing Affects th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in Pure OrganicCompounds: the Ingeniously Molecular Design, Detailed Crystal Analysis, andRational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Adv. Mater. 2017, 29, 1606829.
3. JieYang, Xuming Gao, Zongliang Xie, Yanbin Gong, Manman Fang, Qian Peng, ZhenguoChi, and Zhen Li*, “An initial attempt to reveal the excited state ofmechanoluminescence from purely organic luminogens with room temperaturephosphorescence”, Angew. Chem.-Int. Ed. 2017, 56, 15299–15303.
4. JieYang, Zichun Ren, Zongliang Xie, Can Wang, Yujun Xie, Qian Peng, Zhenguo Chi,Qianqian Li, and Zhen Li*, “The First AIEgen with Fluorescence-PhosphorescenceDual Mechanoluminescent at Room Temperature”, Angew. Chem.-Int. Ed. 2017, 56, 880-884.
5. RunliTang, Shengmin Zhou, Ziyao Cheng, Gui Yu, Qian Peng, Huiyi Zeng, Guocong Guo,Qianqian Li, and Zhen Li*, “Janus secon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Dendrimers:the Controllable Molecular Topology,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rgely EnhancedPerformance”, Chem. Sci., 2017, 8, 340-347.
6. YujunXie, and Zhen Li*, “Triboluminescence: recalling interest and newaspects”, Chem 2018, 3,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18.01.001.(Invited Review)
7. Wenbo Wu, Runli Tang, Qianqian Li, andZhen Li*, “Functional hyperbranched polymers with advanced optical, electricaland magnetic properties”, Chem. Soc. Rev., 2015, 44,3997-4022. (Invited Review)
8. Xiaoding Lou, Daxin Ou, Qianqian Liand Zhen Li*, “An indirect approach for anions detection: the displacement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Chem. Comm., 2012, 48,8462-8477. (Invited Feature Article)
9. Jie Yang, Jing Huang, Qianqian Liand Zhen Li*, “Blue AIEgens: the approaches to control the intramolecularconjugation and the optimized performance of OLED devices”, J.Mater. Chem. C, 2016, 4, 2663-2684. (Invited Review)
10. Qianqian Li* and Zhen Li*, “TheStrong Light-Emission Materials in the Aggregated State: What Happens from aSingle Molecule to the Collective Group”, Adv. Sci.,2017, 4, 1600484. (Invited Review)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53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沙发
发表于 2018-3-28 09:15:25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权威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李振教授课题组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The influence of the molecular packing on th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purely organic luminogens(《分子堆积对于纯有机室温磷光的影响》)。


磷光是一种缓慢发光的光致发光现象,当激发光停止后,发光现象能持续存在。目前,大多数的室温磷光体系都含有贵金属,这将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高的成本和潜在的毒性等,而关于纯有机室温磷光分子的报导还很少,特别是那些具有超长寿命的磷光化合物。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对纯有机室温磷光发光机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从而对这类分子的设计缺乏合理的理论指导。


在此次的研究中,李振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吩噻嗪衍生物,并通过改变取代基的种类来调节它们的室温磷光性质,实现磷光寿命从88 ms到410 ms的显著增长。通过细致的晶体分析,并辅助以理论计算,他们发现增加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能够增强晶体中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从而稳定激发三线态,实现超长室温磷光的发射。更有意思的是,当取代基为三氟甲基时,首次观察到奇特的光诱导室温磷光现象,这是以前从未被报导的。最后,利用化合物CS-F具有超长磷光寿命的特性做了生物体内成像的应用。该研究不仅深入的研究了纯有机室温磷光的内部机理,而且实现了对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依据研究结果,文章中首次提出,分子缘于聚集体现的非单个分子特性,会是一种常见现象,可以定义为“Molecular Uniting Set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 简称MUSIC,可形象表明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凝聚态相互作用,好比一支支旋律交汇成一部交响乐。

第一署名单位为武汉大学,2015级博士生杨杰为第一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浦侃裔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李建荣教授和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彭谦副研究员及其课题组成员参与了此项工作,分别在生物成像、晶体解析和理论计算方面开展了共同研究。

恰逢樱花待放之时,珞珈新春奏起了分子的交响乐!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323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4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
板凳
发表于 2019-4-14 09:0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主题

257

帖子

2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5
地板
发表于 2020-4-26 09:29:25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大学李振教授在Acc. Chem. Res.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综述了他们团队在光电子材料的分子设计方面的研究,包括在不同聚集态(如结晶态、薄膜和纳米颗粒)中的分子联合效应。通过对结构-堆积-性能关系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通过不同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芳香族部分的可调大小、形状和构型来部分控制分子堆积的策略,同时以不同类型的取代基为功能单元来调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利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是实现有机材料发光的关键,包括RTP效应和机械致发光效应。另外,在光照、机械力、热处理、电场等不同的刺激下,动态光电特性也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这些主要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的精细运动和分子以亚稳态的形式排列的变化有关。这些选择的例子不仅为通过可调节的分子堆积和非共价相互作用进一步发展有机和聚合物光电材料打开了一扇窗户,而且还将促进更多有趣特性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题目为“Molecular Packing: Another Key Point for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c and Polymer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142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6
5#
发表于 2020-9-16 10:31:07 | 只看该作者
应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武汉大学李振教授来我校进行交流并做学术报告,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报  告 人:李振 教授
报告题目:浅谈从单个分子到分子聚集态科学(From Single Molecule to MUSIC)
报告时间:2020年09月17日(星期四)上午 11:00
报告地点:第二化学楼101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李振,博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SC)。
李振教授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有机共轭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研究范围涉及力致发光、室温磷光、二阶非线性光学、聚集诱导发光、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磁性纳米材料等。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他人引用13000余次,H指数为69。
现为《有机化学》、《化学学报》、《Polymer Bulletin》、《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Science China-Chemistry》、《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ACS Omega》、《JPhys Materials》、《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编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19:00 , Processed in 0.13576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