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双一流大学与材料专业

[复制链接]

23

主题

26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08:2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网传,教育部首批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八所大学中,有六所高校成立了材料学院,分别是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以理科研究为主,复旦大学有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南京大学有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        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
        新材料学院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北大传统、深圳活力的新兴院系。学院致力于 新材料“基因组 ”与清洁能源体系的研发,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的采集(热电、太阳能电池)、存储(储能和动力电池)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新型有机光电显示、照明)及通过高通量的材料计算、合成与检测等新材料“基因组 ”技术开展关键材料等研究,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学院以产业化发展目标进行交叉学科的协同创新。学院正承担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并获得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专项支持。学院还先后获评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和地方基础及应用专项支持等。
        2.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1988年,由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原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成。20多年来,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大大提升了清华大学材料学科的实力、学术声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2012年12月27日,经学校批准,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学科组建了材料学院,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金属材料系、复合材料系。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44人(含两院院士7人,##计划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高级工程师19人,讲师7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博士后30余名。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现有在校本科生350名,硕士研究生197名,博士研究生28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40余人。10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材料学院设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先进材料”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及高技术陶瓷产学研基地、贝氏体钢推广中心、镁铝合金成形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 北京市高技术陶瓷材料与工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学研基地。
        学院科研工作以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既鼓励原创性基础研究,也积极推进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奖励,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名列清华大学榜首。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连续多次排名第一。
        材料学院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近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有多位知名学者在国际著名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学术期刊、国际材料联合会、国际玻姆物理学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兼职。
       3.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12月。目前承担着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相关学科领域二十余个培养单位的近千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北京集中教学阶段的培养工作,以及国科大校本部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领域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全过程培养等工作。学院专业领域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的材料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等十一个二级学科。
       在国科大科教融合体制下,半导体研究所作为主承办单位承办科教融合的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协办。科教融合的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集成了以上承办、协办单位及学院校本部的综合优势,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优势明显,科研环境优良,拥有一支科教融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岗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31人,岗位教师175人。其中包括院士12人,杰青25人,##和青年##16人,中科院两类人才50余人。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与防护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六个学科教研室,以及功能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硅基光电子学、信息光电子学、量子光电子学、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低维材料物性与量子调控、信息功能材料、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高端制造与集成、纳米材料科学、激光技术、光电成像技术、激光测量技术、光电遥感15个专业领域教研室。
        面对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机遇和挑战,在国科大科教融合体制下,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将在国科大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把学院的学生培养体系、课程与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和实验平台等建成为国内创新教育教学的典范,使“立足前沿、科教融合”的创新人才教育成为国内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的引领模式。将学院建成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级教育教学中心和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教人才的重要基地,使得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6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08:31:17 | 只看该作者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由化学物理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五个单位组成。现任院长为李灿院士,执行院长为杨金龙教授,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为葛学武教授,副院长为刘世勇教授、徐铜文教授和胡水明教授。
  1958年学校创立初时,共设有十三个系,其中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系包括化学物理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以及公共基础课的化学教研室。九十年代学校开始建立学院体制,1996年学校将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建院过程中,将化学物理系的有机化学教研室和应用化学系的无机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合并起来新设立成化学系;将化学物理系的感光化学教研室、计算化学教研室和普通化学教研室与应用化学系的辐射化学教研室、工化教研室合起来成为新的应用化学系;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和高分子物理教研室划出来,设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这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共有五个系,即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成立了学院直属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1年应用化学系被撤销,将辐射化学的师生并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感光材料的师生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其余师生并入化学系,形成了现在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202人,其中教授91人,副教授42人。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中组部“##计划”入选者A类4人、B类2人,中组部“青年##计划”入选者22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三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二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能量转换材料应用研发中心、应用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两个科技应用平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学院的学科领域涵盖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以及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可再生洁净能源、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及材料加工工程等12个二级学科。化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根据ESI数据的统计分析,我院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已进入国际前1%,尤其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2年杨学明院士和李亚栋院士受邀在学院创建院士工作室,分别建立化学物理高等研究中心和纳米催化研究中心。学院整合研究力量,参与建立了三个协同创新中心,分别是由厦门大学牵头的面向科学前沿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我校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和由苏州大学牵头的面向区域发展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3个(2003年、2011年、201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2005年、2007年、2011年和2012年)。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并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其中,“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无机化学”等7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以及1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学院拥有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两位省级教学名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学院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每年聘请几十位国内外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学术前沿讲座,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和沙龙,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2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7篇,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15篇。
  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现有学生2336人,其中本科生812人,硕士研究生724人,博士研究生558人,留学生38人,代培研究生206人。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8000万元。自201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学院每年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其中高区论文(I区和II区)占50%以上,高水平文章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5.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并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2016年QS世界排名中名列国际第31名,国内第2位。
       近年来,学院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勇于开拓创新,面向学科世界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发展思路,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术队伍,组成了十三个各有特色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保持300人规模,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进修经历,正高级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占正高教师的比例近三分之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计划”入选者7名、长江特聘学者6名、长江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5名、上海市领军人才4名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人才。
       学院在校生约为1500人,其中,本科生约560人,硕士研究生约470人,博士研究生约360人,工程硕士约150人。学院目前占地面积为45500多平方米,拥有9栋综合性办公及试验楼组成的材料楼群,建筑面积达到40000多平方米。
       十年来,材料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年度到款科研经费从2006年的5705万元增长到2015年度的2.39亿元,影响因子大于2.0的文章,从最初的年度41篇,增长为2015年的年度185篇,翻了两番多。学院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省部级二等奖12项。学院在《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从航空装备、航天装备到海洋装备,解决了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授治学,推进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共同愿景。
        6.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源于1952年开始招生的铸造和金相热处理专业(时属机械系)、1958年开始招生的硅酸盐专业(时属化工系)。1978年,浙江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1985年,建立了浙江大学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1989年,半导体材料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批准为一级学科,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14年7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院设有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等5个研究所以及1个电子显微镜中心,并拥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电镜中心、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6年12月,全院有教职工134人, 其中教授等正高职人员5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人员54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5人、国家##计划专家7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国家青千和优青获得者11人。
        材料学院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材料微纳结构、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先进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科学前沿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专项、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众多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奖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并在SCIENCE、NATUR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2017年1月,据美国ESI对全球材料科学学科评估显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学科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13位。
       材料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建有功能材料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材料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10名、硕士生约120名、博士生约60名,进站博士后15名左右。材料学院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拥有强大的育人队伍,迄今已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提名奖7人,本科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深造率接近80%,名列工科专业前茅。
       今天的材料学院,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校训,遵循学院“明德求真、精材成器”的核心价值观,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材料学科,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弘扬与传承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为我国乃至世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进步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6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08:31:48 | 只看该作者
   7.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三大主要发展领域,其中,新材料又是汽车、航空、通讯、家电、IT、生物医药、国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基础。本系前身是材料科学研究所,1982年复旦大学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组织物理系、化学系部分人员设置,是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具有工科性质的材料学科的几个单位之一,1986年3月正式建立校直属的材料科学系。学科领域和具体研究方向的设置宗旨是避免与传统工科院校的金属、陶瓷、混凝土等大材料重复,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复旦大学的特点,力求从“特、新、功能”三个方面开展功能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应用开发。
       本科专业3个:“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方向)”
       硕士点4个:“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物理电子学”;“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点;
       博士点4个:“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1.5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部分)”;
       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物理电子学”纳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和科研机构:功能聚合物薄膜材料;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新型能源材料;材料可靠性与设计等。基地: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分析中心;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研究中心;专用材料与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校电子与光电子材料及器件分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TFT-LCD关键材料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等。
      【师资力量】
       材料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28位、博士生导师28位(含国防口聘任教授1位)、副教授29位,约50%的教师具有海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留学经历。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青年##”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3人,以及一大批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晨光人才以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等。孙晋良院士、褚君浩院士等为我系兼职教授、德国Hartmann 教授为我系名誉教授。
      【科研状况】
       近五年来,本系教师共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类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共计340余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4300余万元,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理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成果;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近一半发表在IF3.0以上的国际著名期刊上;五年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3项;科研人均产出一直处于复旦大学各院系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奥运会、世博会、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等,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省部及行业协会科技奖励共3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
      【培养目标•教学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未来的学术和行业精英。
       教学特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莙政学者”、“望道学者”、“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挑战杯”等学生科研活动;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生获得去海外著名大学交流交往的机会,培养“国际化视野”。
      【深造•就业情况】
       本学科培养的学生深受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欢迎,毕业生主要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深造、或国内学术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重点企业就职。已有1人获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分别获2007年度、2010年度和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根据国际ESI学科排名,复旦大学材料学科处于世界同类学科第41位(即位于世界最好的约700所材料研究机构中的第41位)。材料科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在我校一直名列前茅。
       8.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1993年正式成立。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多学科交叉、富有活力、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100%,90%以上的教师具有在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留学、工作和访问进修的经历。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人工带隙材料与器件;2、信息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3、可再生能源、储能材料与系统;4、材料精细合成与微纳加工技术;5、高时空分辨先进材料表征技术;6、材料设计和计算材料学。通过985工程、211工程以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南京大学智能材料与功能集成实验室、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材料表征和评价中心”、“微纳加工中心”、“材料计算和设计平台”、“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平台”、“环境材料和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和“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等研究平台。
        近3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位,主持973计划课题8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含青年基金)60余项,其他省部级及重要的横向项目50余项。在Nature Mater.、Nature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Nano Lett.、Phys. Rev. Lett.、Proc. Natl. Acad. Sci.、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3项,江苏省优秀专利奖1项。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
        研究方向
       •人工带隙材料与器件
       •信息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
       •可再生能源、储能材料与系统
       •材料精细合成与微纳加工技术
       •高时空分辨先进材料表征技术
       •材料设计和计算材料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1

帖子

2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9
地板
发表于 2017-2-19 23:54:49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也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材料学院强点,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是沾中科院材料相关研究所的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7:13 , Processed in 0.08646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