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王前明

[复制链接]

77

主题

86

帖子

14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09:2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姓名:王前明
   职称:研究员
   研究生培养:博导
   Email:rareearth@126.com
研究领域:
立足于禁阻跃迁的稀土元素基础上,以其替代传统荧光物质来组装新型光学传感器并构筑出稀土离子与主体分子间的协同效应关系。利用长寿命的光输出和时间分辨技术解决了检测客体组分过程中的背景荧光干扰问题,进而有效结合传感器多样的外界响应性最终得到了一系列探测阴、阳离子、氨基酸、pH值及温度变化的智能荧光材料。
个人简介:
截止至2014年5月,课题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 Commun., Nanoscale等权威刊物正式发表SCI 论文74篇,其中影响因子2.0以上论文54篇。H因子16, 被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杂志他引300余次。近年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 论文(影响因子3.0以上)21篇[详情如下:Inorg. Chem. 2篇(IF: 4.601),Nanoscale 1篇(IF: 6.2), Carbon 1篇(IF:5.868),Chem. Commun. 1篇(IF: 6.169),Anal. Chim. Acta 1篇(IF: 4.555),J. Phys. Chem. C 1篇 (IF: 4.805), Analyst 1篇 (IF: 4.230), J. Nanopart. Res. 2篇 (IF: 3.287), CrystEngComm 2篇 (IF: 3.842), Sensor Actuat. B-Chem. 2篇 (IF: 3.898), Cellulose 1篇 (IF: 3.6), Electrochim. Acta 1篇 (IF: 3.832), Energy 1篇(IF:3.6),Chem. Eng. J. 2篇(IF: 3.4),J. Mater. Chem. 1 篇(IF:5.9), Cryst Growth & Des. 1篇。欢迎全国各地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子报考本课题组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希望美丽的南国都市广州和风景如画的华南师范大学成为你们科研生涯的新起点!


工作经历:
2007-2009日本立命馆大学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期间承担日本学术振兴会科研项目主题为光合成大环色素分子与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研究。
2006.04-2006.10,意大利罗马国家环境、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从事关于小分子配合物在OLEDs器件中的光衰及其稳定性研究。


教育背景:
2006年12月 同济大学硕博连读 获博士学位


获奖与荣誉:
2006年6月受西门子公司全程资助受邀参加在德国Lindau举行的第56届诺贝尔奖得主与世界青年科学家见面会。
2013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及“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0年受聘为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华南师范大学班授课专家。
2013年指导本科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题目:稀土共价型纳米荧光探针的构筑及其在主客体化学中的应用)及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特等奖。
2014年指导本科生10人团队(稀土605团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资助(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立项奖励资助4万元),为我校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主要论文:

1. Zhan Zhou, Qianming Wang*,  Nanoscale 6 (2014) 4583. 通讯作者,IF 6.233

2. Chaoliang Tan, Qianming Wang*, Chengcheng Zhang Chem. Commun. 47 (2011) 12521.通讯作者,IF 6.378

3. Qianming Wang*, Chaoliang Tan, Hongyu Chen, Hitoshi Tamiaki, J. Phys. Chem. C114 (2010) 13879.第一作者,IF 4.814

4. Chaoliang Tan, Qianming Wang*, Inorg. Chem. 50 (2011) 2953. 通讯作者,IF 4.593

5. Zhan Zhou, Yuhui Zheng, Qianming Wang*, “Inorg. Chem. 53 (2014) 1530. 通讯作者,IF 4.593

6. Qianming Wang*, Chaoliang Tan Anal. Chim. Acta 708 (2011) 111.第一作者, IF 4.387

7. Qianming Wang*, Chaoliang Tan, Weisheng Cai,Analyst 137 (2012) 1872.第一作者,IF 3.969

8. Shuting Pang, Zhan Zhou, Qianming Wang*, Carbon 58 (2013) 232. 通讯作者,IF 5.868

9. Zhan Zhou, Qianming Wang*, “Sensor & Actuat. B-Chem 2173 (2012) 833.通讯作者,IF 3.535.

10. Qianming Wang*, Zhengyang Zhang, Yuhui Zheng*, Weisheng Cai, Yifei Yu, CrystEngComm第一作者,IF 3.879.

12. Jintai Lin, Qianming Wang*, Yuhui Zheng, Yanfen Zhang, CrystEngComm通讯作者,IF 3.879.

13. Qianming Wang*, Yan Li, Zhi Zeng, Shuting Pang, J. Nanopart. Res. 14 (2012) 1076. 第一作者,IF: 3.287.

14. Shuting Pang, Zhan Zhou, Qianming Wang*, J. Nanopart. Res. 15: 1495-1503. 2013. 通讯作者,IF: 3.287.

15. Jiansheng Huo, Yuhui Zheng, Shuting Pang, Qianming Wang*, Cellulose 20 (2013) 841. 通讯作者, IF: 3.6.

16. Jintai Lin, Zhi Zeng, Qianmin Ma, Qianming Wang*,Yanfen Zhang, Energy 64 (2014) 551. 通讯作者, IF: 3.6.

17. Jiansheng Huo, Yuhui Zheng, Qianming Wang*,Chem. Eng. J. 244 (2014) 350. 通讯作者, IF: 3.4.

18. Jintai Lin, Qianming Wang* Chem. Eng. J. 250 (2014) 190. 通讯作者, IF: 3.4.

19. Zhan, Zhou, Chaoliang Tan, Yuhui Zheng, Qianming Wang* Sensor & Actuat. B-Chem  188 (2013) 1176.通讯作者,IF 3.535.

20. Qianming Wang, Bing Yan, J. Mater.Chem. 14 (2004) 2450. 第一作者, IF: 5.9.

21. Qianming Wang, Bing Yan, Cryst. Growth & Des. 5 (2005) 497. 第一作者, IF: 4.3.


主要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优青培养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等多项课题。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主题

98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沙发
发表于 2023-10-19 09:07:08 | 只看该作者
近期,我院王前明教授与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曾炜教授依托华师-省科学院化工所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在国际重要刊物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大类1区,国际top刊物)发表研究工作(我校第一单位,第一作者为我校2021级硕士生张文聪)。在离子型热电材料研究中,普遍性的工作主要基于热扩散效应来开展,由于该效应仅仅是一种电容效应,因此其放电时间也非常短暂。因此双方合作尝试在热电流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来优化,也就是让离子到达电极之后,以热诱导的方式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非通过电流进行驱动,就能很好地降低电子的迁移路程,从而达到较高的热电转换效率,并大幅提高热电器件对外供电的时间。因而,所开发的这种器件可以使得瞬间输出功率密度达到20.26 mW m-2 K-2,2小时的输出能量密度可达2451Jm-2,卡诺循环效率已达到1.12%。王教授团队近年来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0的通讯作者SCI论文近20篇,其中大于15.0的11篇,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学者库机构公布的顶尖科学家榜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5:45 , Processed in 0.08696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