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6

帖子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1:5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于2016年8月16日由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名而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于1994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化学系。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培养化学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理念,推进学院科学和谐发展。学院师生秉承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争创一流学院,为实现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组织架构
学院设有3个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8个所(无机化学与材料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高分子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和1个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员工179人,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4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52人,专职科研人员53人。
师资队伍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组部“##计划”1人,中组部“青年##计划”1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6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等。
学科影响力
据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2016年12月的数据显示,中山大学化学学科论文总引用数进入ESI数据库全球前1‰(排名第8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化学学科与武汉大学化学学科排名并列第10。
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九十年的积淀与发展,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苏锵、江元生、梁栋材、陈小明等,他们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院以来,学院共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获提名奖,有6位研究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共有10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本科生获国家级奖项36项。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1189人,硕士生388人,博士生340人。
学科建设成绩
学院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与北美、欧洲和香港等地的高校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现设有6个本科专业,有4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已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
学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为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和“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热敏性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环保功能油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和“环境与能源化学”2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精细石油化工技术”广东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建院以来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0项。现有研究团队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个。科研经费连年提高。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美丽的康乐园,它由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和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等组建而成,凝集了中山大学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学院秉承“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广博理论基础和突出精深专业技能的学术精英和社会栋梁。
材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学院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低碳化学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授30名,副教授20名,讲师1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1人。
所谋者大。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在光电纳米材料、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功能聚合物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近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据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2015年9月的数据显示,中山大学材料科学进入了全球材料学科领域的前5‰。
所见者远。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经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发达国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有多位知名教授在国际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著名学术期刊兼职。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1:11 , Processed in 0.08357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