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

2018-1-23 09:36|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431| 评论: 0

摘要: 唐孝炎(女),(1932.10.16- )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太仓县。195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 1953年,唐孝炎毕业 ...

唐孝炎(女),(1932.10.16- )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太仓县。195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

1953年,唐孝炎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技术物理系担任助教(至1958年12月)。

1959年1月,前往前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至1960年4月)。

1960年5月,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之后转入环境化学教研室,相继担任实验室主任、讲师、副教授(至1985年4月),环境科学中心主任、教授(1985年5月-1996年)。

1985年9月,前往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担任高级客座科学家(至1986年10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

1996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

2005年8月,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唐孝炎担任名誉院长。

2010年1月,河南省环境化学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唐孝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1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在国内首次设计组织了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综合观测研究,证实光化学烟雾在我国存在并发现不同于国外的成因,由此制定的防治措施,使兰州夏季严重的光化学污染显著缓解。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在酸雨输送成因和致酸氧化剂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研究和防治方向起了主导作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及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全球关注的臭氧层保护工作,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环保总局臭氧层保护个人特别金奖;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平流层臭氧保护奖;并作为全球十六位专家之一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维也纳公约20周年纪念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孝炎在中国创建环境化学专业,在开创、发展大气环境化学领域方面有显著贡献。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如大气臭氧 、酸雨和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系统工作。对酸性雨水、雾水和云水开展了酸化过程的化学研究。

1974年,兰州光化学污染事件引起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关注,唐孝炎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设计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现场大规模综合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于1977年证实了光化学烟雾在中国的存在,发现了中国光化学烟雾不同于外国的成因,由此制定的防治措施,使兰州夏季严重的光化学污染显著缓解。

1979年,为了进一步研究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她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光化学烟雾模拟装置;在当时国内无计算机软件的困难条件下,开发了国内最早的用以描述二次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大气质量模拟模式。在随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或石油化工区开展了光化学烟雾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还负责制订了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光化学氧化剂标准和标准分析方法。这些工作在国内起步最早,研究最多而且最系统。

80年代初期,唐孝炎针对中国出现的酸雨,根据一些地区的酸雨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特别是酸雨形成中大气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本质,提出中国存在输送类型酸雨的观点,她在酸雨研究中的许多见解如干沉降的重要性、大气碱性尘对酸雨的中和作用,以及细粒子可能是酸性硫化物远距离传输的主要形式等,均对中国酸雨研究和酸雨污染控制对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9]  。

1987年,唐孝炎开始研究臭氧层破坏机制、替代品性质和履行国际公约对策等,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已成为中国履行《议定书》最重要的技术和决策支持机构。

1992年,唐孝炎主持编写《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的国家方案》于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3月《议定书》被蒙特利尔议定书执委会译成五国文字,作为其他国家的参考范本,在国际公约履约方面,尤其是在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过程中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唐孝炎主持完成了有关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的多项专题研究项目,如“北京市大气能见度改善研究”、“北京市大气二次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等课题,基于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长期研究获得的数据,总结提出了北京市大气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指出了北京市大气污染未来发展趋势及其研究和防治重点领域[11]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止到2016年,唐孝炎多次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第十专题战略及其政策研究、主持国家攻关项目,973、863有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和北京市项目[12]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一等奖1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 ,具体的主持项目和获奖情况如下:

1985年    兰州西固地区大气光化学污染规律和防治对策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    我国酸雨的来源、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    福建省湄州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    中国酸沉降及生态影响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    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0年    北京及周边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区域联控及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研究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论文著作

截止到2016年,唐孝炎在中国国内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独立和合作完成4部著作,其中1990年出版的教科书《大气环境化学》(2006年再版),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环保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先进教育集体和教材一等奖;与钱易合作主编的著作《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获得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4]  ,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著作名录:

1982.05   《光化学氧化剂(环境卫生基准之七)》  世界卫生组织编;唐孝炎,李文译     ——

1990.10   《大气环境化学》         唐孝炎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钱易,唐孝炎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8   《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     唐孝炎等著;杨明主编         北京:华夏出版社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21:47 , Processed in 0.0510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