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复合材料网 复合材料 查看内容

追思陈光威,国产碳纤维产业化第一人

2018-4-21 19:10| 发布者: shaodfu| 查看: 406| 评论: 0

摘要: “光威化日辉天柱,纤健神丝系地维”。 2017年4月22日,全球钓具制造业的奠基者和领航者、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因长期奋战在技术生产一线,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永 ...

“光威化日辉天柱,纤健神丝系地维”。 2017年4月22日,全球钓具制造业的奠基者和领航者、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因长期奋战在技术生产一线,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在陈光威先生逝世即将一周年之际,为缅怀纪念先生生前不凡功绩,铭记先生品行大德,《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走进光威集团,走近先生生前的身边人,详细了解先生的点点滴滴……

凌晨两点多,陈光威夫人醒来,摸了摸床边,没人。

“又去车间了。”她轻叹一口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研究碳纤维以来,陈光威不分昼夜地“泡”在车间里。

就是这样一个人,凭借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韧,把一个只有30人的濒临倒闭的镇办小厂做成了国内领先、全球著名的钓具企业;通过二次创业,打破国际垄断,实现碳纤维国产化,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一根鱼竿养活5000户家庭

光威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十五年,第一个十五年是围绕钓具展开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光威时任威海市田村镇政府工办副主任。镇上有一个濒临倒闭的石化器材厂,如果工厂解散,将有30多位残疾人陷入生活困境,陈光威临危受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设备、原料以及技术,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陈光威依然没有放弃,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决定转产鱼竿。前后熬了半年,终于制造出中国第一条鱼竿设备流水线。在此后,始终引领渔具产业发展,“GW”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主持制定了钓鱼竿行业标准,产品远销64个国家和地区,员工达到5000余人,陈光威被人们誉为“鱼竿大王”、“发明专家”,建立了“钓具王国”。

作为一名中国企业家,陈光威以创业、创新精神带领着5000户家庭致富,将威海钓具企业推向全球,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5年,陈光威提出“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战略方针,首先是保证“院墙”内渔具生产,同时全面拓展上下游和横向相关领域。在陈光威的带领下,从1998年开始,光威集团引进中国首条宽幅预浸料生产线,自主研发配套数值,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以碳纤维为主的八大系列、百余种预浸料,并发明了“阶段性预浸料”、“半预浸料”和“多轴向预浸料”,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肩扛起一个企业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表示,我国碳纤维技术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在“十一五”之前产业化关键技术一直未能突破,基本局限在实验室。发达国家对我国碳纤维实行产品、技术、装备全面封锁,使我国碳纤维一直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对于一些低端的用于民品生产的碳纤维比如鱼竿等,也是“通知性涨价,赏赐性发货”。

谈到碳纤维国产化进程,北京化工大学徐樑华教授表示,中国习惯于跟踪,自主超越水平较弱,作为高端战略材料,中国碳纤维国产化进程不是很顺利。不过,在光威集团等一批科研团队、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本世纪初,国产碳纤维取得了突破,之后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1999年开始,光威集团向产业链上游拓展,着手研发碳纤维,在经历了“五年不挣钱”后,陈光威依然没有放弃,不断进行研发,带领团队技术人员继续攻坚。

碳纤维研发生产主要依靠的是设备和工艺的保障,一条生产线上有几千个控制点,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往往一处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条生产线不能达标。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论是时间还是资金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特别是2005年,面对航空应用验证,考核严格,验证周期长,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磨炼”,这种日子也特别“磨人”。

徐樑华开玩笑说,每次见到陈光威夫人,都能听她说到两个字“揪心”,就是“愁”。

多年的付出终有回报,光威圆满完成了国产碳纤维航空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化验证工作。光威的碳纤维经过验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替代了国外的T300碳纤维,保证了国产高性能碳纤维航空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化验证以及装机应用的进行。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光威相继突破一系列碳纤维生产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制造瓶颈,成功实现碳纤维的国产化目标,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型号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材料保障。公司拥有GQ3522/GQ4522/QZ5526/QM4035等系列化的碳纤维、机织物、各类树脂、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品,并具备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及生产线建设能力,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并取得了多项国际国内专业机构认证。

作为碳纤维的领军企业之一,光威复材公司主持制定了两项国家标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碳纤维预浸料》,助力行业规范发展;先后获得110余项专利,拥有10多个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承担了80余项高科技研发项目,在创新研发道路上可谓是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多个专业奖项。

“我们不敢想的,老板都敢想敢干,事后证明很多都是对的”,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大勇说,“越想越让人佩服。”

“光威是不可复制的。”徐樑华回忆起初次到光威的一件小事。他说,在光威开会时,我一个人坐在桌子这边,对面有十几位光威技术人员在探讨交流学习。

在中国技术力量、科研力量偏弱的情况下,陈光威带领的团队没有把专家库作为摆设,而是将这种技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据了解,光威碳纤维研发团队无一人是专业出身,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没有一个人离开团队。

此后,陈光威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国外对我国施行碳纤维技术、装备、产品三封锁的情况下,光威精机公司通过引入国外设备,消化吸收再创造,成功打破国外设备封锁,为碳纤维研制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光威突破了高强型碳纤维产业化技术、高强中模型碳纤维工程化技术和高强高模型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承担了20余项国家“863”计划、各部委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并承建了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俄新材料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多个省市级平台。形成了“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完整的产业链,完成了向科研生产企业的转变。

彼时,陈光威的心思已经不仅仅是5000户家庭了,他心里装的更多的是中国的国防事业。

✎一家民企肩负民族大义

事实上,凭借光威的创新技术,如果说受益,企业可以早早享受这笔收益。

然而,面对国际对华的全面封锁,国防军工企业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陈光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将生产的碳纤维全部投入国防军工事业,同时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1999至2011年,这十多年的时间,碳纤维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集团天天输血。”陈光威的大儿子陈亮说,直到2014年,为支持碳纤维研发工作,整个光威集团没有分红,工资水平也处于极低状态。公司启动上市前,引入的战略投资机构对光威工资极低但却能成功研发碳纤维感到惊讶。

谈到设备研发,陈光威的二儿子陈洞说道,初期条件艰苦,没有办公室,累了就靠在机台旁边眯一会儿,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的改、拆、造……

这些年,陈光威在碳纤维研发上砸下近30亿元,却因为爱人买回家的2元一双的袜子高兴半天,一辈子喜欢穿着公司的工作服……

“碳纤维具有高需求、高科技含量、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特点,陈光威有勇气,敢冒风险,是一位有使命感、责任感,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值得尊敬。”回忆起陈光威,杜善义院士心有感慨。

“军民融合,报国是天职,赚钱不是天职。”时刻跟随父亲身边,陈亮深谙军民融合的深刻含义,“军民融合不要总想着占国家便宜,而是要想着如何为国家做贡献,坚定为国家做贡献的信念不变,才能实现真正的军民融合。”

高性能碳纤维在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提出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等十个重点发展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将有力助推“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步伐。

徐樑华说:“如今,光威碳纤维生产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陈亮表示,光威要坚持寓军于民、军品优先、军民共用、以民养军的原则,做好本职工作,让国家更强大,让生活更幸福,让未来更美好。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碳纤维的国产化和应用进程,光威复材培养出一支多学科、高素质、高效率的优秀创新技术团队和经营管理团队,他们不仅是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的开拓者,也将成为我国碳纤维“从有到强”的主力军。

犹记得陈光威弥留之际,对自己的人生评价:“值了!”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5 21:56 , Processed in 0.06929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