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余彦

  [复制链接]

234

主题

236

帖子

25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08:40: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兴趣功能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化学储能及相关电化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Nano Lett.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他人共引用2000余次。其研究主要包括功能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化学储能及相关的电化学基础,尤其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储能机制及提高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找出了优化及适应性的调控和解决途径。通过特殊纳微结构设计,部分解决了纳米储锂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效应问题,大幅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容量、循环次数和倍率性能。迄今为止,先后获得了3项国际专利,2项中国专利。余彦教授目前是RSC advance(影响因子:3.84)的副编辑。

个人简历:
2012―至今;教授,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2012;副教授,硕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2010; 洪堡学者;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2007―2008;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2―2006;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
1997―2001;学士;安徽大学应用化学系

科研概况:Research ID Profile(C-7031-2012)

研究方向一:锂离子电池

电子产品的日益小型化,功能化、集成化,以及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调峰储能,人们对提供能源的二次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池具有更小的尺寸、更轻的重量及更高的性能。因此,新型高比容量、高倍率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开发极具迫切性。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的研发制备技术是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

(i)本课题组通过设计三维多孔结构的电极材料(代表作:Angew. Chem. Int. Ed. 44(2005)7085;Adv. Mater. 19(2007)993;Nanotechnology 18 (2007),055706;J. Phys. Chem. C 112 (11) (2008) 4176;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1 (2006) 826);),并创新性的将Li2O作为“惰性”添加剂引入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体系,有效的抑制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充放电过程中团聚现象,提高了电极的循环寿命。揭示了Li2O是原位“氧化剂”,氧化过渡金属离子从而循环容量逐步增加的规律,并系统阐明了纳米复合氧化物负极材料中的界面储锂机理。


(ii)设计合成具有“双碳层”的Sn@C填充的一维中空碳纳米线负极材料(代表作:Angew. Chem. Int. Ed. 48 (2009)6485;J. Am. Chem. Soc. 131(2009) 15984),通过设计预留空腔的电极结构,构筑了具有“双碳层”特殊结构的Sn@C填充的一维中空碳纳米线复合负极材料。该结构中每个Sn纳米粒子外均匀包覆的“第一层碳”,有效阻止了循环过程中Sn纳米粒子的团聚;一维中空碳纳米线作为“第二层碳”含有一定体积的空腔,使得嵌锂体积膨胀后的Li4.4Sn合金也可以被容纳在碳空心管中,从而消除了锂插入/脱出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极大地改善了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减少了首次容量损失、提高了倍率性能。


(iii)构筑新型纳米多孔、纳米交联网络和纳米阵列等新型三维纳米结构集流体材料(代表作:Adv. Mater.,23(2011)2443; Adv. Energy Mater. 3(3) (2013)281);Adv. Mater. 22(2010) 2247;Nano Letters, 14 (5)2014,2597;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5(48) (2013) 20813),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三维多孔集流体以及三维纳米阵列大大的缩短了Li+的扩散距离,缓解了体积膨胀;独特的三维多孔集流体设计有效的减小电子(e-)传输距离,为体积膨胀提供了缓冲的空间,并且有利于电解液浸润,使得电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研究方向二:室温钠离子电池
室温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储能机制,但钠的资源丰富,原料成本低廉,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储能和智能电网来说室温钠离子电池表现出极大潜力。然而由于Na+半径相比Li+大很多,Na+反复的嵌入/脱出极易导致多次循环后电极的结构塌陷,从而引起容量的衰减。因此,探索合适的室温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并发展合适的室温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在实现对电极材料的设计以及可控制备基础之上,深入研究电极反应的机理、界面反应过程、材料的结构、离子/电子传输过程(Nano Lett., 14 (4)2014,2175;Nanoscale 6(10) (2014)5081;Nanoscale 6(3), (2014)1384;Nanoscale 6(2) (2014)693)。通过构筑一维、核/壳结构的Na3V2(PO4)3,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缓解了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内部应力,使得Na3V2(PO4)3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得到极大的提高(200C 放电容量仍然可以达到50mAh/g).


研究方向三:可控合成一维纳米材料
随着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维纳米结构(纳米线、纳米管、纳米带、纳米棒等)由于具有新奇的纳米效应以及动力学优势,使一些颗粒状、块状的储锂材料在一维纳米化以后,展现出新的“魅力”,为提升锂(钠)离子电池储锂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表明,一维多孔纳米结构作为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应用时,具有以下优点:①高的长径比、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促进锂离子的扩散。②一维纳米结构,尤其是纳米管、多孔纳米线等结构,为材料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能有效缓解体积效应,从而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③一维纳米结构的柔韧性较好,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一直以来,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一维纳米材料被认为是在一维无机纳米材料形状和尺寸的控制合成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课题组发展了静电纺丝方法,可控的构筑了核(LiFePO4)/壳(C)结构的沿c方向生长的单晶纳米线,极大的提高了LiFePO4的电子导电率(Angew. Chem. Int. Ed. 50(2011)6278;J. Am. Chem. Soc., 133 (13)(2011)4661)),达到通过控制材料的晶体生长方向,缩短b方向Li+的扩散距离的目标。而且,原位形成的5nm的碳包覆层进一步提高了其导电率,提高电化学性能。可控制备的高质量的单晶纳米线为研究LiFePO4脱嵌锂机理提供极佳的样本。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控的构筑了单层MoS2(二维;2D)嵌入碳纳米线(一维;1D)负极材料(Angew. Chem. Int. Ed., 126(2014)2184)用作锂/钠电池负极材料时均体现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这种结构具有以下以下的优势:①单层的MoS2缩短了横向传质和传核的距离,并且缓解了体积膨胀;②碳纳米线基体不但缓冲了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缓解了电极材料内部的机械应力,而且提高了整个电极的电导率。我们制备的MoS2-Carbon复合材料,大大的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经过1000次循环以后,其可逆容量依然可以达到理论容量的90%(600mAh/g)以上。

研究方向四:锂硫电池
锂-硫电池是指采用单质硫(或含硫化合物)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通过硫与锂之间的转换反应实现化学能和电能间相互转换的一类锂二次电池。无论作为正极材料的单质硫还是作为负极材料的金属锂,均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单质硫可达1675 mAh/g,金属锂可达3860 mAh/g),从而使整个电池的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 Wh/kg。然而,受限于硫及其放电产物硫化锂的绝缘特性,以及充放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多硫化锂中间产物易溶于电解液缺点,锂-硫电池的硫正极利用率偏低,循环性能也较差,至今还没有被实际应用。
本课题组发展了柔性锂-硫电池,使用柔性的多孔碳材料作为基体,负载硫之后,限制单质硫以及多硫化锂的溶解,大幅度的提高了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团队成员
李维汉、曾林超、钟雄武、刘孝武、江玉、危翔、王敏、潘福森、杨成龙、吴影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71

帖子

11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9
沙发
发表于 2018-3-8 21:57:11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同济大学杨金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共同通讯)等人利用Si取代的Zn2(GeO4)0.8(SiO4)0.2纳米线可以有效抑制体积膨胀效应,表现出高比容量和超长循环稳定性,这代表了突出的综合性能。优异的性能归因于赋予纳米线的Si原子取代不仅具有高反应性和可逆性,而且具有锂化时独特的应力释放性质,这通过详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 这项工作为设计用于实际能量存储应用的高性能硅基材料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相关成果以题为“Stress-Relieved Nanowires by Silicon Substitution for High-Capacity and Stable Lithium Storage”发表在了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

文献链接:Stress-Relieved Nanowires by Silicon Substitution for High-Capacity and Stable Lithium Storage(Adv. Energy Mater.,2018,DOI:10.1002/aenm.201702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45

帖子

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1
板凳
发表于 2018-4-16 21:35:04 | 只看该作者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余彦教授团队采用静电雾化沉积技术(ESD)合成了一种基于Nb2O5的自支撑三维多孔Nb2O5@Carbon复合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时,显著提升了Nb2O5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


斜方晶相Nb2O5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钠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因为其可以可逆的嵌入大量钠离子同时结构稳定不易破坏。但是低电导率的固有缺陷导致较低的可逆容量和较差的循环稳定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地板
发表于 2018-8-2 09:55:13 | 只看该作者
Small Methods: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硼氮共掺杂石墨烯负载的纳米级CoS2和CoSe2



作为锂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领域的理想替代品之一,钠离子电池近年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能量密度低,循环性能差这两个主要挑战。为了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发展一种高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的电极材料是当务之急。最近,国内外学者研究了不同反应机制的负极材料,包括合金反应类,插层反应类和转换反应类。其中,转化反应类负极材料不仅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和合适的电压平台,而且研究发现通过“job-sharing”机制,这类材料具有额外的储锂特性。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特别是CoS2和CoSe2,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催化领域,研究发现,其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也有十分出色的应用前景。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制备硼氮共掺杂石墨烯负载的纳米级过渡金属硫属化物(CoSe2/BNG & CoS2/BNG)的通用方法,将其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获得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他们通过溶液法和一步热处理得到了硼氮共掺杂石墨烯负载的氧化钴量子点,然后将其与适量的硫粉或硒粉混合,通过真空封管热处理的方法得到相应的硫化钴和硒化钴负极材料。该工作研究了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充放电机理。通过将CoS2和CoSe2与硼氮共掺杂石墨烯复合,分别得到CoS2/BNG和CoSe2/BNG。此设计巧妙地利用硼氮共掺杂石墨烯的高导电性和有利于钠离子存储的特性,在增强CoS2和CoSe2电子电导的同时有利于缓解其体积变化效应,最终实现了电化学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制备的CoSe2/BNG和CoS2/BNG在10A g-1的大电流下依然分别提供226 mAh g-1 和 387 mAh g-1的高比容量。CoSe2/BNG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保持270 mAh g-1可逆容量稳定循环2000圈。该工作的发现为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通用的方法,可以拓展应用于储能或催化领域。

相关工作发表于 Small Methods (DOI: 10.1002/smtd.201800170) 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52

帖子

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2
5#
发表于 2018-9-25 08:58:02 | 只看该作者
中科大Small:双重多硫化物限制策略提高锂硫电池性能

锂硫电池由于有望满足日益增长的储能需求,因而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储能器件之一。制约锂硫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挑战主要在于在保持高硫载量的同时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余彦教授等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双重多硫化物限制策略用于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这种双重限制策略是将单质硫限制在聚多巴胺包覆的二维Mxene纳米片中然后再将其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S@Mxene@PDA)。复合正极材料S@Mxene@PDA具有良好的电子电导率以及对多硫化锂的强烈化学键合和吸附作用。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结果支撑了双重局限策略的有效性。S@Mxene@PDA作为正极材料展现出了高可逆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极佳的循环稳定性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该项工作为促进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YaoY, Feng W, et al. Boos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S Batteries with a Dual Polysulfides Confinement Strategy[J]. Small, 2018.
DOI: 10.1002/smll.20180251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ll.201802516?af=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57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6#
发表于 2018-9-27 08:59:32 | 只看该作者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国际权威的学术机构。根据专家推荐,学会每年遴选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出色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为其会士。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收到英国皇家化学会颁发的证书,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余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Science, Nature Energy,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Energy Environ. Sci.,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德国索菲亚奖,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Wiley集团Small Young Innovator Award,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兼任RSC Adv副主编以及rare metals等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4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7#
发表于 2019-3-15 09:27:4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等人通过合理的电极设计,建立了高效的电子/离子混合导电网络,成功克服了相变过程带来的诸多问题。他们提出一种普适性的策略,通过热硫化金属甘油酯制备出了分级碳包覆金属硫化物(MS⊂C)。研究发现,通过该方法制备出的高度均一的碳包覆的硫化钒(V2S3⊂C), 在电流密度为100mA g−1的条件下,可逆钠存储容量达777 mA h g−1,且拥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在4000 m A g−1条件下,为410 mA h g−1)和超高循环稳定性。

参考文献:Yan Yu  Laifa Shen  Yi Wang  feixiang Wu  Igor Moudrakovski Peter van Aken  Joachim Maier. Hierarchical Metal Sulfide/Carbon Spheres: Generalized Synthesis and Excellent Sodium Storage Performance.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1840

下载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18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9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8#
发表于 2019-6-25 08:50:29 | 只看该作者
锂硫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而在电化学领域吸引了足够的关注。然而,硫正极的穿梭效应会导致循环容量的衰减,这是限制锂硫电池实用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本文中,中科大余彦等通过将S与柔性碳布、MOF衍生并负载CoP的N掺杂碳纳米阵列复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硫正极CC@CoP/C。
负载极性CoP纳米粒子的柔性纳米阵列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缓解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而且能够通过物理封装和化学限域效应来实现对多硫化物穿梭的抑制。这种对于可溶性多硫化物中间体具有协同效应的CC@CoP/CC正极能够实现高达4.17 mg/cm2的硫载量且在不同的倍率下均能表现出高放电比容量。在2C的高倍率下该正极能够循环600周保持平均每周0.016%的衰减率。该项研究工作为高比能硫正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Zhuosen Wang, Jun Liu, Yan Yu, Min Zhu et al,Self‐Supported and Flexible Sulfur Cathode Enabledvia Synergistic Confinement for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222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902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88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0
9#
发表于 2020-12-14 15:42:20 | 只看该作者
开发新型高比能、长寿命的电化学能源存储材料对大规模储能器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钾-硒电池(K-Se)由于钾金属资源丰度广、高比容量表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然而,钾-硒电池在循环过程中面临着较低的材料利用率、多硒化物的穿梭效应、体积膨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电化学性能。此外,K-Se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目前尚不清晰,因此设计高性能硒基材料及如何通过原位表征阐明储钾机理显得尤为重要。近期,中国科大余彦教授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吴忠帅研究员等人合作,设计并制备了小分子硒与豆荚状氮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的薄膜电极(Se@NPCFs)用于实现活性物质硒的高效利用转化,从而显著提高K-Se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且通过原位拉曼, 非原位高分辨、第一性原理计算及飞行时间离子二次质谱测试探究了K-Se电池体系的反应机理并实现高性能储钾。相关结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2003879)上。
       实现K-Se电池高能量密度策略之一是调控多孔碳基体中Se链分子构型来实现活性物质的高效利用。研究表明短链小分子硒策略避免了高阶多硒化物迟缓的反应动力学过程,使得该电极材料在50 mA g-1的小电流密度下,循环50圈后可达635 mAh g-1的高比容量,有效提高Se的电化学利用率(94.1%)。独特的碳基体结构设计使其在0.5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670圈后依旧保持367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具有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非原位高分辨和原位拉曼结果证实,限域在微孔中的小分子硒在碳酸酯类电解质中优先还原为K2Se2,随后转化为K2Se,整个过程以两步转化的“全固态”反应进行。此外我们发现K-Se电池的中间相取决于选择性进入微介孔中的分子硒链形态,其存在形式直接影响电化学反应行为,限于0.5nm微孔中的短链Se2分子更容易发生两相成核反应,放电曲线上表现出两个非常平坦的电压平台,且极化较小,而较大孔径(>0.5nm)中的长链Sen(n≥3)则表现出斜坡式的固溶反应,反应动力学缓慢,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高阶多硒化物(K2Sen,n≥3)的生成。该项工作提供了一种通过结构工程和调控硒形态来改善K-Se电池性能的实用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76

帖子

14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5
10#
发表于 2021-6-30 10:09:21 | 只看该作者
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然而,锂资源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人们迫切需要寻求高效、低成本的可替代储能器件。钾(K)储量丰富且具有和锂相类似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关于钾离子电池(PIBs)的研究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广泛研究的负极材料,如碳基材料,理论容量较高,但其在实际应用时的可逆容量及循环性能都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钾离子比锂离子具有更大的半径,使得电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有着更大的体积膨胀,容易造成结构坍塌,从而导致容量的衰减。
       近期,中国科大余彦教授与广东工业大学芮先宏教授等人合作,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富含边缘缺陷的碳纳米片电极材料(记为FNCS),从而显著提高多孔碳材料的储钾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顺磁共振和拉曼光谱研究表明F掺杂能够有效促进碳材料边缘缺陷的形成。同时,利用非原位拉曼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及探究了FNCS电极材料的储钾机制。相关结果发表在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1c02275)上。通过调节F掺杂量与N的比例,从而有效提高碳基材料的储钾性能。在100 mAg-1的小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FNCS比容量仍可以高达455 mAhg-1。即使在5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4000圈后,其仍然保持131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和态密度(DOS)计算结果表明,在碳材料结构中引入电负性强F原子,显著改变碳原子附近的电荷分布,使得边缘N更加容易形成,与之同时,F主要是以C-F键的形成存在碳材料边缘位置。从而在结构中引入更多的边缘缺陷和活性位点,从而促进钾离子的吸收效应。另外,当与普鲁士蓝正极材料配合使用时,全电池表现出高的可逆容量(0.2 A g−1时可达516 mAh g−1)和优异的长循环寿命(在1 Ag−1时可循环500次,其比容量仍可以保持128 mAh g−1)。该设计策略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性能储能电极材料的设计,如镁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催化等。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和广东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学者基金的支持。(文/图 中国科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232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11#
发表于 2023-6-9 17:19:11 | 只看该作者
5月30日,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的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省科技馆举办,现场授予10位同志2023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院余彦教授获此荣誉。
      此次遴选的“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战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第一线,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医院等单位,具有广泛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制约、攻克重大科技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国防科技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民生福祉,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余彦教授带领的团队坚持“产、学、研、用”的创新研发机制,长期聚焦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器件研究,突破钠离子电池技术瓶颈,开发了多款低成本高容量的钠离子电池器件,当前正积极推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发展和应用。
       近年来,余彦教授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以通讯作者在Nat. Energy、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他引35000余次,H因子120。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及“爱思唯尔”材料类高被引学者榜单。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科技青年奖、美团青山科技奖和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励和荣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08:43 , Processed in 0.10011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