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兰州化物所王赵锋研究员团队自恢复摩擦/力致发光研究获新进展

[复制链接]

204

主题

252

帖子

4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08:47: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摩擦/力致发光材料能将机械力学信号直接转化成光信号,在结构健康监测、生物力学传感、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摩擦/力致发光材料普遍存在难以自恢复、重复性差以及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重点实验室王赵锋研究员团队长期从事摩擦/力致发光机理、性能调控及器件研究。此前,研究人员针对普遍存在的非陷阱、非压电型摩擦/力致发光,提出了界面摩擦电场诱导电子轰击发光模型(Nano Energy, 2022, 96, 107075),基于该模型,进一步发展出多种无需预充能的自恢复摩擦/力致发光材料(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56, 141122; 2023, 474, 145542; 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 2024, 36, 101917),并且创制出一种可由机械力学充能的长寿命摩擦/力致发光材料(Advanced Science, 2022, 2203249)。
       最近,该团队发展出了一种基于界面摩擦电场诱导电子轰击发光模型的稀土掺杂磷酸盐基摩擦/力致发光复合材料(Ca6BaP4O17:Ce3+/PDMS,图1)。无需预充能,该材料在机械力学的刺激下可直接展现出明亮的蓝色摩擦/力致发光。
图1. Ca6BaP4O17:Ce3+/PDMS的复合结构及摩擦/力致发光性能。
      相较于已报道的自恢复摩擦/力致发光体系,Ca6BaP4O17:Ce3+/PDMS材料进一步克服了摩擦/力致发光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在10Hz连续拉伸条件下,该材料可持续展现出近1000次肉眼可见的蓝色发光。此外,Ca6BaP4O17:Ce3+/PDMS复合材料在298-473K温度范围内还展现出了较好的热稳定性能。Ca6BaP4O17:Ce3+/PDMS材料的上述摩擦/力致发光性能主要得益于Ca6BaP4O17:Ce3+独特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以及PDMS较强的电子吸附能力,二者在界面摩擦时的协同效应使得界面摩擦电场诱导电子轰击发光过程更加有效。
       在自恢复、可重复、热稳定摩擦/力致发光性能开发基础上,该工作进一步开展了Ca6BaP4O17:Ce3+/PDMS材料在双模式信息存储和智能光子皮肤方面的应用展示。
该研究针对当前自恢复摩擦/力致发光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为摩擦/力致发光的性能设计与调控、新材料开发提供了新颖的研究思路,对于摩擦/力致发光材料的发展及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Self-Recoverable, Highly Repeatable, and Thermally Stable Mechanoluminescence for Dual-Mode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Photonic Skin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 Funct. Mater. 2024, 2401535,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01535)上。兰州化物所与兰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覃世业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兰州化物所王赵锋研究员、魏万媛助理研究员和兰州大学张加驰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区域发展青年学者项目等支持。
        
        文章来源:兰州化物所
        王赵锋,男,博士,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先后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开发与应用,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Communications、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Carbon等期刊已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书籍章节一部。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8 15:25 , Processed in 0.08810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