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岳晚教授: 通过三维输运途径实现寡聚物n型有机半导体中的高效混合传输

[复制链接]

262

主题

273

帖子

3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16:58: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电压超低(<1V)、高跨导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神经形态计算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就OECT的沟道材料而言,由于受合成策略的制约,电子对空气中水分和氧气的敏感性,n型OECT的发展远落后于p型OECT。然而,高性能的n型OECT对于逻辑互补电路和传感器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n型OECT聚合物材料因其优异的共轭结构关键品质因数μC*已超过50 F cm-1 V-1 s-1。相比之下,小分子半导体材料在n型OECT中的结构多样性和性能远远落后于聚合物材料,然而小分子半导体材料具有结构明确、无批次间差异,更加精准的构效关系等诸多特点。如何结合聚合物和小分子的优点以提高其性能参数μC*是目前OECT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其中,探究如何有效的提高电子-离子耦合模式中的电子迁移率成为目前OECT新材料发展的难点。
图1. 用于OECT的gNR系列小分子的化学结构、最大OECT迁移率(μ)和品质因数μC*。
        鉴于此,近日,中山大学岳晚教授课题组在前期工作(Adv. Funct. Mater. 2022, 32, 2203937,结构式为图一中的gNR;Angew. Chem. Int. Ed., 2022, 62, e202213737,结构式为图一中的3gDNR)的基础上开发了两种不同烷基侧链功能化的,以naphthalene bisisatin三聚体为中心单元和罗丹宁为末端单元的全稠合多环π共轭分子半导体材料lgTNR和bgTNR,此类分子具有分子内非共价相互作用、高π电子离域化和强缺电子特性。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gTNR两种寡聚物都表现出明显的光谱红移和带隙降低,以及显著的电化学响应。通过电化学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联用测试结果看出,当还原电位从0.1 V增加到-0.6 V时,lgTNR相比于bgTNR有更明显的光谱吸收变化,表明其可能具有更高效的离子掺杂能力。
        OECT器件的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均表现出优异的累计模式的n型OECT性能。其中基于bgDNR薄膜的OECT器件表现出了高达0.29 cm2 V-1 s-1 的载流子迁移率和高达31.6 F cm-1 V-1 s-1 的μC*值,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小分子OECT半导体材料的最高值。
         进一步通过GIWAX系统研究了沟道层薄膜的形貌特征及微结构对电子迁移率和体积电容的影响,发现bgTNR薄膜表现出一种奇特的斜向堆积,使其获得了特殊的三维堆积结构。因OECT工作中的体型掺杂,这种三维传输是导致其获得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通过原位GIWAX比较了掺杂前后的薄膜形貌变化,发现bgTNR薄膜出现了明显的结构重排,这也可能是导致其获得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在EQCM-D测试中,也发现bgTNR薄膜拥有较强的吸水能力,这和其结构重排有重要联系。该工作证明了这种三维的立体传输非常适用于n型小分子OECT材料的粒离子电子耦合传输,这种精准构效关系的建立将对发展高效n型OECT材料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工作以“Highly Efficient Mixed Conduction in a Fused Oligomer n-Type Organic Semiconductor Enabled by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 Pathways”为题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发表(DOI: 10.1002/adma.202300252)。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段傢耀为论文第一作者,硕士生朱根明为共同第一作者,伦敦玛丽女王大学Christian B. Nielsen教授和中山大学岳晚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为: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00252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
        岳晚,中山大学教授。曾获得欧盟内“玛丽居里”独立科研基金。具体研究方向:新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小分子,寡聚物以及聚合物)的合成,应用于有机薄膜、单晶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有机电化学晶体管;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学。在Nature.Commu,和J. Am. Chem. Soc 和 Angew. Chem. Int. Ed. 和 Adv.Mater.和 Org. Lett.和 Chem. Comm,和Chem. Eur. J.和 J.Mater.Chem.C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他引1000 余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6 05:08 , Processed in 0.091501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