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清文团队在单手性碳纳米管高纯度分离技术领域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202

主题

255

帖子

5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0 09:12: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单手性碳纳米管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具有确定的能带结构和近红外吸收发射特性,在碳基集成电路,红外光探测器和量子光源等方面有着很高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下一代碳基电子的核心材料。尽管已经有许多方法(如梯度密度离心法、凝胶色谱法、双水相法)可以分离得到多种单手性碳管,但是这些单手性碳管的直径基本在1.1纳米以下,晶体管器件性能较低,未能体现出单手性碳管的结构特性。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先进材料部李清文团队在碳纳米管可控分离及器件应用领域已开展了十几年的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共轭分子-碳纳米管分离体系,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 (Chem. Comm. 2013, 49, 10492; Small 2016, 12, 4993; Carbon, 2016, 105, 448; Adv. Mater., 2017, 29, 1603565; Adv. Mater., 2018, 31, 1800750),并在碳纳米管电子器件领域有着一定的进展(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15719;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 11699)。研究团队与国内多个团队开展了深入合作,发现这些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在碳基集成电路和多功能电路领域实现了众多突破,获得了广泛应用。(Adv. Mater. 2020, 32, 9, 1907288; Nat. Comm., 2021, 12, 1798)  
          图1 (10,8)、(12,5) 手性碳纳米管的提纯方法及其光谱特性
          图2  (10,8)、(12,5) 手性碳管与已报道结果的比较及其纳米器件表征
  多年来研究团队一直在聚合物选择性分离单手性碳管方向展开深入的研究,合成和筛选了大量不同结构的共轭聚合物体系。发现其中一些含吡啶单元的共聚物对1.2纳米直径的特定手性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团队发展了两种单手性碳管的高纯度分离技术:增强超速离心技术(Enhanced Ultracentrifugation E-UCG)和多步提取技术(Stepwise Extraction Processing STEP)。分别得到了单手性纯度为92.3%的(10,8) 碳管和95.6%的(12,5) 碳管,手性纯度均为已报道的大直径单手性碳管中的最高数值。这两种单手性碳管的直径分别为1.24纳米和1.20纳米,其S11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分别在1.50 μm和1.52 μm,均位于通信波长C波段,十分有利于光学集成。研究团队利用 (10,8) 手性碳管制备了数百个纳米级沟道长度的场效应晶体管,测试结果表明,其半导体纯度达到99.94%。基于 (10,8) 手性碳管制备的微米级沟道薄膜晶体管的性能也很出色,平均开关比约为106,迁移率达到61 cm2·V-1·s-1,远高于目前已报道的溶液法制备的单手性碳管器件性能。这些结果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的理解手性碳纳米管与聚合物的结构对应关系,实现聚合物的高效筛选,更高的单手性纯度和更好的器件性能将进一步促进碳基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
  相关成果以“High-Purity Monochiral Carbon Nanotubes with a 1.2 nm Diameter for High-Performanc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DOI :10.1002/adfm.202107119)。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纳米所博士生李亚辉,通讯作者为邱松研究员和李清文研究员。本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0YFA0714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2075312, 21773292)和广东省重点研发领域计划 (2019B010934001) 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来源:苏州纳米所
        李清文,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6)、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2011)、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2009)等。国际著名“Carbon”和“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杂志编委。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1/3-2007/12间分别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和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以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身份从事碳纳米管制备与应用研究。2008/1回国致力于纳米碳低成本可控制备、多级结构加工以及纳米碳宏观体在功能复合材料和能源方面应用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科技部纳米专项、基金委重点及面上、江苏省成果转化重点项目、总装预研重点项目等,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分离、碳纳米管纤维与薄膜连续制备技术等已成功获得技术转化,相关成果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 Adv. Mat., JACS, ACS Nano, Small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次数逾4000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邱松,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先进材料部项目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2005年于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2005-2008年于德国Wuppertal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主要从事纳米碳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半导体型碳纳米管的高纯度分离与器件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目前发表包括Adv. Mater.,Nano. Letter.,Nature Comm., Adv. Sci.,Small等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撰写专著2部。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3 12:53 , Processed in 0.093055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