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邢献然课题组:化学压力诱导稀土永磁材料“变身”超因瓦合金

[复制链接]

182

主题

247

帖子

5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16:48: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稀土永磁材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的一类硬磁金属间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力、信息、医疗、航天等行业。但稀土永磁材料多为金属间化合物,机械加工性能差,温度稳定性低。因瓦合金是一类零(低)热膨胀金属材料,在国防、航天、精密机械、液化天然气输运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目前使用的因瓦合金力学强度低,零膨胀温度窗口窄,迫切需要发展宽温区“超因瓦合金”(温区宽于200 K,且涵盖室温)。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化学研究所、北京市高精尖材料基因工程中心邢献然教授团队,在稀土永磁材料的反常热膨胀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制备出多种性能优良的超因瓦合金。
图1 (a)Ho2(Fe,Co)17化合物磁结构(b)Fe/Co亚晶格磁矩随温度的变化(c)Ho2(Fe,Co)17合金热膨胀系数调控(d)458K宽温区零热膨胀合金
       固体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曹宜力同学等用化学压力的方法,在经典稀土永磁化合物R2Fe17引入部分Co原子(R=稀土元素),制备出单相负热膨胀Ho2(Fe,Co)17磁性合金,中子衍射确定其为亚铁磁结构(如图1a所示)。Co占位到Fe亚晶格中产生化学负压,Fe原子3d轨道的成键状态明显变化,晶格与磁的耦合作用增强了Fe原子磁矩,提高了居里温度,实现了负热膨胀到正热膨胀的连续调控,并得到一系列宽温区零热膨胀金属材料,其中Ho2Fe16Co的零热膨胀区间更是达到了458 K (3-461 K,如图1所示)。
图2(a)Ho0.04Fe0.96双相合金的同步辐射XRD图谱(b)零膨胀双相合金的力学性能(c)中子原位荷载实验测定H相和α相力学行为(d)双相合金的TEM照片
       然而,此类单相零膨胀金属材料表现固有的脆性,机械加工性能急需改善。固体化学所博士研究生余成意同学、林鲲教授等利用一步共晶反应法,在具有优异塑性的α-Fe相中引入4 at.%的稀土Ho金属,生成了具有硬的负热膨胀Ho2Fe17金属间化合物(H相)和软的正膨胀α-Fe两相共晶(图2a所示)。所制备的零膨胀双相合金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压缩强度近800MPa,塑性明显改善(图2b所示)。两相通过相界面作用产生化学压力,负热膨胀稀土相H对α-Fe相施加化学负压力,提高合金的强度;α-Fe相对稀土相施加正化学压力,产生的缺陷和位错增强了塑性,正负两相通过界面的化学压力协同作用成零膨胀合金(如图2c、2d所示)。该合金的零热膨胀具有宽温区稳定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克服了零膨胀与强韧化超因瓦合金难以兼容的问题,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该成果以“R2(Fe,Co)17宽温区零膨胀的超因瓦属性(Ultrawide Temperature Range Super-Invar Behavior of R2(Fe,Co)17 Materials (R = Rare Earth))”和“具有塑性的低成本轴向零膨胀双相合金(Plastic and Low-cost Axial Zero Thermal Expansion Alloy by A Natural Dual-phase Composite)”为题,近期分别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
        该工作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完成,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高精尖材料基因工程中心、科技部、教育部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 ... sRevLett.127.05550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036-1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邢献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1988年在安庆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1994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之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顾问编委等、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International J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稀土学报》(中、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结构化学》等期刊编委。一直从事固体化学教学研究工作,在固体新物质的合成、负热膨胀化与物性、晶体结构与磁结构等取得系统性、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CCS Chemistry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作为大会主席主办国际固体/材料化学学术会议4次,国际及区域性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40余次;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与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3 00:49 , Processed in 0.14765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