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余学斌

查看数: 1497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3-22 20:29

正文摘要:

余学斌,复旦大学教授。2004年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起先后在英国Nottingham大学,丹麦Risoe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作为人才引 ...

回复

ersan 发表于 2022-2-24 16:07:35
固态电解质界面(SEI)是影响锂金属在锂离子电池中沉积剥离行为的关键部分。近期大量研究表明,氢化锂(LiH)是锂金属表面SEI的主要物质。然而,LiH具有脆性高和导电性差的特点,因此,连续生成的LiH被普遍认为是破坏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近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余学斌团队首次发现并揭示了LiH的锂离子传输机制,并证明LiH在提高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于1月21日以“Identify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Lithium Hydride in Stabilizing Li Metal Anodes”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2022, 8, eabl8245)。
图1. (a-c) MgH2@G的形貌分析,(d) LiMg-LiH@G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研究团队基于多年来在金属氢化物储氢领域的研究基础,首先可控制备出石墨烯支撑的氢化镁(MgH2)纳米颗粒,通过对锂金属和MgH2@G (图1a-c)进行混合辊压以及加热反应处理 (图1d),将石墨烯支撑的氢化锂 (LiH)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LiMg固溶体合金中 (LiMg-LiH@G)。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Li在LiH表面的扩散能垒明显低于LiMg/LiMg界面,有助于实现锂离子的快速传输 (图2a-d)。此外,借助于氢原子的低电负性,LiH/LiMg界面会产生大量的内建电场,可进一步促进Li从LiH表面到LiMg合金内部的快速输运,从而实现快速且均匀稳定的锂沉积。相比于无LiH的对比样品 (LiMg-G),LiMg-LiH@G的锂离子扩散系数提升了近10倍 (图2e-g)。
图2. Li分别在Li3Mg7/Li3Mg7和LiH/Li3Mg7界面处的 (a, c)扩散路径和 (b,d)扩散能垒;(e) LiMg-LiH@G和LiMg-G的锂离子扩散系数; (f, g) 基于LiMg-LiH@G的全电池性能。
        余学斌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张虹宇为该文章第一作者,夏广林青年研究员和余学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面上和重点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adv.abl8245

erdingxi 发表于 2020-1-20 08:44:58
纳米修饰改善MgH2及其衍生物材料的储锂性能研究
批准号        51971065       
学科分类        金属能源和环境材料 ( E010504 )
项目负责人        余学斌       
依托单位        复旦大学
资助金额        60.00万元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研究期限        2020 年 01 月 01 日 至2023 年 12 月 31 日

niuren 发表于 2018-12-12 09:56:19
余学斌ACS Nano:尺寸控制的中空硫化镁纳米晶实现优异储锂性能
MgS凭借其低氧化还原电势、高理论容量和丰富的原料来源成为一类有代表性的转化反应/合金化反应负极材料。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通过金属氢化物框架策略,将尺寸控制的中空MgS纳米晶体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上,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gS纳米晶的中空结构归功于Kirkendall效应以及硫化过程中氢原子从金属氢化物框架中的逃离。由此制备的MgS复合材料表现出坚固的纳米结构和令人满意的相互作用,这确保其能够高效完成锂化/脱锂化过程,优化了合金化反应与转化反应的双重动力学过程,诱导产生了协同的赝电容储锂贡献。

Zhang B, Xia G, et al. Controlled-SizeHollow Magnesium Sulfide Nanocrystals Anchored on Graphene for Advanced Lithium Storage[J]. ACS Nano, 2018.
DOI:10.1021/acsnano.8b0777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8b07770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4 01:44 , Processed in 0.08408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