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徐福建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232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1:02: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福建教授于1999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学士;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2006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2009年加盟北京化工大学,现担任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执行主任、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客座教授,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在药物控释载体、抗菌材料以及多糖功能化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Bi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受邀为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Materials Today期刊撰写综述论文7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5项。2012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入选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


基本信息
姓名: 徐福建
职称: 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邮件:xufj@mail.buct.edu.cn

教育/工作经历
1995-1999: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系 学士
1999-2002: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硕士
2002-200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农业与生物工程系 博士学习
2003-2006: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化工与生物分子工程系 博士
2006-2007: Research Fellow, NUS, Singapore
2007-2009: Lee Kuan Yew Postdoctoral Fellow, Singapore
2009-: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 教授
2014-: 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Co-PI
2014-: 医用生物材料北京实验室   执行主任
2015-: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   生物材料系主任

研究领域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材料表面医用功能化修饰)
Biocompatible and Antimicrobial Surfaces (生物相容性及抗菌表面)
Control of Cell Adhesion and Detachment (细胞粘附可控表面)
Controlled Surface Patterning for Biosensors (生物传感器材料可控表面图案)
Controlled Immobilization of Biomacromolecules (特定生物大分子可控表面固定)
Functional/Smart 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医用功能化/感应材料制备)
Stimuli-Responsive Macromolecules for Drug Delivery (药物释放响应材料)
Functional Non-viral Polymer Carriers for Gene Delivery (基因释放高分子载体)

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近年来在国际期刊Biomaterial等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4.0的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累计被他引2000余次,受邀为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撰写综述论文3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余项,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10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的支持,2012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代表性论文(IF>8.0, 20篇):
(1) Xu, F. J.* et al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3, 42(8): 3394-3426. (IF: 30.425)
(2-3) Xu, F. J.* et al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1, 36(9): 1099-1131; 2009, 34(8): 719-761. (IF: 26.854)
(4-5) Xu, F. J.* et 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2, 22(9): 1835-1842; 2010, 20(18):3106-3116. (IF: 10.439)
(6-20) Xu, F. J.* et al Biomaterials. 2014, 35(9): 3015-3026; 2014, 35(12): 3873-3884; 2013, 34(21): 5411-5422; 2013, 34(9): 2265-2276; 2013, 34(18): 4520-4531; 2012,33(6):1873-1883; 2012, 33(7): 2240-2250; 2012, 33(5): 1428-1436; 2012, 33(18): 4597-4607; 2011, 32(29): 7253-7262; 2011, 32(21): 4849-4856;2010,31(12):3139-3147; 2008, 29(20): 3023-3033; 2006, 27(14): 2787-2797; 2006, 27(8): 1236-1245. (IF: 8.312)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62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4
沙发
发表于 2018-8-23 17:02:56 | 只看该作者
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合作发表抗菌材料综述论文



  微生物引起的感染问题,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无处不在。微生物和近年来快速出现的耐药微生物所造成的感染,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微生物感染的难题,抗菌材料成为近年来逐渐成长、备受关注和期待的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近年来研究和发展了多种抗菌材料,它们展示了较好的抗菌功能和一定的应用前景。
<span]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家“青年##”刘润辉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受邀为材料领域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撰写的抗菌材料综述论文“Versatile Antibacterial Materials: An Emerging Arsenal for Combatting Bacterial Pathogens”在线发表。文章结合作者多年来在抗菌研究领域的积累,总结和评述了抗菌材料领域近期的发展和前沿研究进展,并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上海市“东方学者”人才计划等科研项目的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板凳
发表于 2019-1-29 09:22:13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Chem.Rev:多种类型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从构建方法到生物医学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因其自身独特的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限制了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于纳米材料自身缺陷,科研人员想到了通过赋予纳米材料以新功能的方式使用在不同的场所中,而这其中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自身尺寸和特性,具有一般纳米材料不具有的优良性能,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本文简要介绍了功能性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讨论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赵娜娜教授,徐福建教授为通讯作者,近日以“Versatile Types of Organic/Inorganic Nanohybrids: From Strategic Design to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为题发表在Chemical Reviews上。


随着无机纳米颗粒和有机组分合成策略的迅速发展,有机/无机纳米符合材料的构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无机纳米粒子的合成工艺相对成熟,通过表面功能化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仍占主导地位。从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的性质和功能来看,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有机部分的稳定性、分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与无机纳米颗粒不同的光学/磁性性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无机纳米颗粒的功能被广泛应用,有机部分及其可用于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功能仍是值得期待的。
纳米复合材料设计的亮点在于有机和无机部分的协同性质和功能,这是纳米复合材料最吸引人的优点。随着对生物系统的深入了解和对纳米复合物的需求,材料设计的概念将更加实用,纳米复合材料在影像引导治疗中的应用值得关注,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有利于诊断和监测治疗过程的新途径。此外,纳米复合物的系统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使其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总之,多功能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一个先进的平台。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rev.8b004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地板
发表于 2019-2-26 16:42:12 | 只看该作者
报告人:徐福建
题 目:天然多糖基医用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时 间:2019年3月2日(星期六) 8:30
地 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南楼2层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徐福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加盟北京化工大学,现担任材料学院副院长、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执行主任、。1999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学士;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2006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在药物控释载体、抗菌材料以及多糖功能化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客座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Bi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受邀为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Materials Today期刊撰写综述论文7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5余项。2012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入选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4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5#
发表于 2019-3-15 09:25:09 | 只看该作者
多孔可植入的抗菌材料用于对感染性骨缺损进行持续性治疗
北京化工大学段顺、徐福建教授团队和北京积水潭医院陈大福教授团队针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灵活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具有可持续作用的自适应抗菌多孔植入材料。实验将以天然骨为原料的多孔羟基磷灰石(HA)植入物为基础,首先通过低细胞毒性的乙二胺功能化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对其进行功能化,然后通过酸敏键将硫酸庆大霉素(GS)与其进行偶联制备成智能化抗菌的HA植入物(HA GS)。GS的释放可由细菌代谢引起的酸性环境触发,从而产生自适应的抗菌效果。由于HA GS在中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载药量和化学稳定性,其长期抗菌能力也十分出色。实验在感染性骨缺损的兔模型中也证实了HA GS在体内的高效抗感染作用。这种自适应抗菌植入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也将为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提供一个新的解决策略。

Jin, X., Duan, S., Chen, D.F., Xu, F.J. et al. Self-AdaptiveAntibacterial Porous Implants with Sustainable Responses for Infected Bone Defect Therap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DOI: 10.1002/adfm.201807915
https://doi.org/10.1002/adfm.201807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5

帖子

2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9
6#
发表于 2019-3-18 09:10:27 | 只看该作者
2019年3月13日,英国皇家化学会网站宣布,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福建教授担任Biomaterials Science杂志副主编,标志着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的学术影响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徐福建教授2009年加盟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现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执行主任等职务。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受邀为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Chemical Society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Materials Today等权威期刊撰写系列综述文章。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0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7#
发表于 2019-8-8 09:12:48 | 只看该作者
2019年7月21日,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应邀来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7会议室举行,全院一百多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会,全场座无虚席。报告由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系主任李建树教授主持。


随后,徐福建教授做了题为“天然多糖医用材料应用基础研究”的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由马铃薯等得来的天然高分子改性制备的新型止血粉在皮肤、动脉、心脏和肝脏创伤快速止血方面的卓越性能,展示了该止血粉能与血液快速结合生成稳定高强粘膜,从而在伤口治愈与紧急止血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和优势。此外,还利用透明质酸衍生物开发了愈合粉,在治疗难以愈合的糖尿病溃疡、褥疮、开胸手术伤口和红军腿创口等方面效果突出,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评价。

徐福建教授简介:
徐福建教授于1999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学士;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2006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2009年加盟北京化工大学,现担任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执行主任、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客座教授,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在药物控释载体、抗菌材料以及多糖功能化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Bi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受邀为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Materials Today期刊撰写综述论文7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5项。2012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入选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64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4
8#
发表于 2020-5-8 16:14:41 | 只看该作者
医疗器械引发的细菌感染是当前临床医学上的常见问题,通常会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造成患者死亡。其中,耐药菌引发的感染难以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引发的后果更为严重。由于细菌在医疗器械表面的粘附与定植是引发感染的先决条件,因此,构建高效的抗菌涂层是对抗此类感染的有效策略。在传统的抗菌涂层中,抗污涂层能够防止细菌的初期粘附,杀菌涂层可以灭活能够引发潜在感染的病原菌,然而二者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具备固有抗污性能及近红外响应杀菌功能的表面涂层,通过合理的设计与便捷的制备方法,将抗污涂层与杀菌涂层的优势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用于医疗器械的抗菌表面功能化。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赵玉清同学基于金纳米棒(Au NRs)和超亲水聚合物聚乙二醇(PEG),在聚氨酯(PU)这一常用的医用材料表面,通过Au-S键构建了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涂层(PU-Au-PEG)。这类纳米涂层在通常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抗污能力,可以防止细菌在表面的定植;在受到近红外线的照射时,涂层能够通过光热效应产生杀菌效果,从而彻底清除可能引发感染的病原菌。本项研究工作以“Well-Defined Gold Nanorod/Polymer Hybrid Coating with Inherent Antifouling and Photothermal Bactericidal Properties for Treating an Infected Hernia”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学术期刊ACS Nano。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玉清,通讯作者为徐福建教授和段顺副教授。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也得到了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赵宏教授和北京市口腔医院孙玉洁博士的大力协助。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抗菌材料表界面构筑及应用,2016YFC1100404)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92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76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1
9#
发表于 2020-11-12 16:01:58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综述文章:多糖-多肽偶联物——生物医学应用的多功能材料平台
发文时间:2020-11-12
       2020年10月14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福建教授(通讯作者)研究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Polysaccharide–Peptide Conjugates: A Versatile Material Platform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对多糖-多肽偶联物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从多糖-多肽偶联物的偶联方法和设计以及在药物递送系统、核酸递送载体、组织工程和抗菌四个领域的生物医学应用进行了综述,还对多糖-多肽偶联物面临的挑战和需求进行了展望。
天然聚合物如多糖和蛋白质等,由于其优良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天然聚合物需要与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或天然高分子及无机纳米材料等改性或偶联。在这些复合材料中,多糖-多肽偶联物因其设计灵活、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以及与天然糖蛋白结构相似而备受关注。在过去的20年里,多糖-多肽偶联物在解决许多长期存在的医学复杂问题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多糖-多肽偶联物的合成策略:用于偶联的多肽官能团包括巯基、氨基和羧基等。从化学偶联的类型来看,多糖-多肽偶联物常用的共价偶联方法可分为巯基-烯烃(巯基-迈克尔加成和巯基-烯烃自由基加成)反应(见图1),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偶联体系,席夫碱反应,铜催化的炔烃-叠氮化物偶联(CuAAC)的点击化学反应和利用α-氨基酸N-羧酸酐(NCA)单体开环聚合(ROP)的方法。此外,还包括一些非共价相互作用和其他共价偶联反应来构建多糖-多肽偶联物。
图1 在多糖上引入“烯烃(ene)”结构的常见含双键小分子
        多糖-多肽偶联物的小分子药物和核酸递送系统:由于疏水性小分子药物溶解性差,通透性低,血液半衰期短,蛋白水解迅速且具有免疫原性,因此需经过修饰或封装在纳米级药物载体中来实现高效递送。目前已有多种多糖-多肽偶联物体系被报道用于小分子药物的递送,其中多肽作为功能部位进行靶向,而多糖基材料则提供交联稳定性和刺激响应性。此外,利用氨基酸的差异,还可以设计特异性肽序列的多糖-多肽偶联物在核酸递送中发挥多种作用,包括核酸负载、内体逃逸、靶向等。
       多糖-多肽偶联物的组织工程和抗菌应用:组织工程领域旨在通过结合来自人体的细胞和功能性生物支架材料来修复或再生受损组织。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保水性,以及长聚合物链,但不足以提供机体所需的功能和生物活性。而包含不同功能基序的肽链的加入则为多糖支架引入了多种特异功能,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基于多糖-多肽偶联物的支架和水凝胶用于组织再生。抗菌肽(AMP)是由活生物体产生的可抑制微生物病原体增殖的短肽,具有理想的抗菌活性。但AMPs对哺乳动物细胞的高毒性和低特异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将AMP或AMP类似物与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酶降解的多糖偶联以保持抗菌活性,并降低毒性。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形式的包括聚合物纳米颗粒,水凝胶,薄膜和涂料等抗菌材料。
       本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宋海情博士,通讯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徐福建教授、胡杨副教授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Gang Cheng(程钢)教授。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597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5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10#
发表于 2020-12-3 17:40:53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11月30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福建教授(通讯作者)研究团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郝岱峰教授(通讯作者)研究团队合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Platelet‐Rich Plasma Based Dual‐Network Hydrogel as a Bioactive Wound Dressing with Potential Clinical Translational Value”的文章。面对临床常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PRP)力学性能不足,生物活性物质爆释等缺点,研究团队提出了通过简单的“一步法”激活过程构建基于PRP的双网络水凝胶(DN gel)。该DN gel制备简单,性能优异,能够满足临床对PRP随制随用、随型填充和长效缓释的临床需求。
       伤口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增加社会医疗负担,也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PRP由于富含生长因子,已作为一种再生医学制剂,在临床伤口治疗中得到初步应用。然而,其较差的机械性能和随之而来生长因子的爆发释放限制了其疗效和应用。在此,从临床安全考虑和易于转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团队选择FDA批准的海藻酸钠和临床使用的PRP作为凝胶骨架,通过凝血酶/氯化钙简单的 “一步法”激活,构建了一种海藻酸钠-PRP双网络水凝胶(DN gel)。其中,PRP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和钙离子激活下形成第一重网络,海藻酸钠和钙离子螯合作用形成第二重网络。所制备的DN gel具有良好的可注射及随型填充特性。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该性质在伤口处理中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水凝胶可以均匀填充伤口处不规则的缺陷,实现对伤口的完整覆盖。同时由于改进的双交联网络,DN gel中的活性因子表现出延长的释放行为。这些结果表明,DN gel有效的改善了临床使用PRP的缺点,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潜力。
       研究团队选用大鼠全层缺损的伤口研究了DN gel的愈合能力。经过14天的治疗,用DN gel处理的伤口显示出最高的愈合速度和愈合质量,具体表现在快速的再上皮化、与正常组织相似的真皮组织及皮肤附件、创面生长因子水平的上调以及血管生成阶段的早期过渡。为了进一步研究DN gel临床转化的潜力,研究团队选用猪进行了概念性研究。DN gel处理的伤口表现出更快的再上皮化过程,更成熟的肉芽组织,并且具有更高的血流灌注,进一步证明了DN gel在大型动物伤口愈合治疗的优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一步法”策略构建的凝胶敷料具有易操作、低成本和高疗效的优越性,为未来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的伤口治疗方法的临床开发中具有潜在的意义。
       本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科学学院博士在读研究生张想,通讯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徐福建教授、李杨副教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的郝岱峰教授,北京化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为合作单位。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92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186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11#
发表于 2021-12-2 16:42:22 | 只看该作者
021年11月,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徐福建教授团队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Multifunctional antimicrobial materials: From rational design to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系统性总结了近年来多功能抗微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本综述对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抗微生物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围绕多功能抗微生物材料的设计与构建策略进行论述,涉及广谱作用、抗污-杀伤特性、自适应性及多机制联合抗微生物等抗材料类型的研究进展、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此外,对于多功能抗微生物材料在骨科/牙科植入体、医用导管、医用敷料、递送载体、成像探针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文章对于多功能抗微生物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全文共计46页,包含10个图片、5个表格及626篇参考文献。
        材料学院徐福建教授为通讯作者,段顺副教授(国家优青获得者)为第一作者,其他共同作者包括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熊彦华,硕士研究生吴若楠、任慧敏、类成悦,以及博士毕业生赵玉清和硕士毕业生张欣阳。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 ... i/S007964252100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19:50 , Processed in 0.10125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