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名校友] 中科大杨培东

[复制链接]

42

主题

56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4: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培东,1971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教授;2001年至2004年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杨培东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授予他艾伦沃特曼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担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杨培东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

人物经历
1971年,杨培东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蠡口社区。1985年,从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蠡口中学考入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1988年6月,高考前一个月,在木渎中学高三(1)班就读的杨培东得了急性阑尾炎;7月高考时,他正常发挥,考了601分,全校第一,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2年,在校期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
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师从材料科学家查尔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97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Galen Dean Stucky。
1999年,在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杨培东与大约20所美国顶尖大学面谈,最终得到近10所大学的工作邀请,他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8岁时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2001年至2004年,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
2004年,杨培东就受聘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终身教授,在伯克利历史上,化学系只聘过两位华人科学家当终身教授,前一位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MRS)青年科学家大奖,杨培东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05年,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纯粹化学奖(ACSAward in Pure Chemistry)。
2006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育部第七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7年,杨培东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颁发的“艾伦·沃特曼奖”,在之后3年时间内获得50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2011年,杨培东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并且居于榜单前列第10位,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6月29日,为中国科技大学培东实验基地、培东实验班揭牌。
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0月9日,在匹茨堡召开的材料科技会议上获得爱德华·奥尔顿奖(Edward Orton)。
2013年,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15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15年度天才奖。
2016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杨培东牵头的纳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暨天际创新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杨培东的小组在半导体纳米线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领跑这个领域的地位。杨培东在纳米线、原子组装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有望应用于一系列高技术设备,如计算机电路、新型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生物传感器等。
2001年6月,《科学》报道说,杨培东的研究小组在只及人类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一发明将有可能用于未来的光子计算机。
2002年2月,杨培东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纳米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成功地找到一种制造“多层结构”纳米线的方法,能够使硅和锗这两种不同的材料交织组成单根纳米线。这些线的尺度在纳米水平,最细的达到20纳米。
2003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杨培东研究组发表的单晶体氮化镓纳米管论文。这种纳米管耐久、性质一致,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2005年6月,杨培东及其合作伙伴Majumdar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液体纳米晶体管。
2011年,美国《科学》报道了杨培东的杰出成就,这篇题为《青云直上》的文章写道,最精细的半导体导线使杨培东大奖不断。
2014年4月17日,杨培东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划时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
2016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Self-photosensitizationof nonphotosynthetic bacteria for solar-to-chemical production》报告了一种将非光合作用的细菌改造成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系统。
杨培东“栽种”的氮化镓和氧化锌纳米线能发射紫外线光,有助于“芯片上的实验室”迅速而廉价地分析医学、环境和其他取样。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引进不同的蒸气,杨培东改变了纳米线的成分,使它形成硅和半导体硅锗的界面,其早期用途是对计算机芯片的冷却。此外,这类器件还有可能最终发展成为高效的能源,从汽车废热或太阳热量中产生电能。
杨培东教授在纳米导线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使一系列高技术设备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从微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到晶体管、太阳能板等广泛领域 。
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7年的论文引用次数看,杨培东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超过150次,是仅居其次的科学家的两倍,在全球材料科学家中列第一。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17:57 , Processed in 0.08307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