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题组]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王初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7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0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初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和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入选国家“”项目。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2007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9-2013年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12月回国工作于北京大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涉及:(1)运用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技术发掘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内发生共价修饰的氨基酸功能位点;(2)利用组学技术分析和鉴定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在细胞内的分子靶标及作用位点;(3)研发计算生物学方法,对小分子配体对蛋白质共价修饰进行结构模拟预测和分子设计。


王 初 博士
研究领域:化学生物学,蛋白质组学,计算生物学
办公室:北京大学新化学楼B241室,100871
电话: +86-10-62768644(办公室); +86-10-62768657(实验室)
电子邮件:chuwang@pku.edu.cn
实验室主页: www.chem.pku.edu.cn/wangchulab
         
科研经历:
2013- 至今,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系,
2013- 至今,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2009- 2013,博士后,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生理系
2007-2009 ,博士后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2007 ,理学博士,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系,“生物分子结构与设计”跨学科博士生培养项目
2001 ,理学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
研究方向:
主要通过化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计算生物学等多种跨领域的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发掘蛋白质组中被内源生物小分子或外源化学药物分子特异修饰的功能位点和靶点,并深入研究这些修饰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其所在的细胞内新陈代谢和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这些研究将有力地推动在后基因组时代人们对大量未知蛋白功能注释的进程,揭示其在各种新陈代谢通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从分子水平上解释多种病理环境的形成和诱因,为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初步的工作设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运用化学生物学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技术大规模挖掘在细胞处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条件下,被内源亲电性小分子代谢产物所特异共价修饰的氨基酸功能位点。
•  运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药物化学等诸多实验方法对在细胞氧化应激条件下这些被修饰的位点做深入的功能性研究,以揭示这些修饰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和所在的代谢通路的影响。
•  研发计算结构生物学分子对接(protein-ligand docking)的方法,对小分子配体对蛋白质共价修饰进行结构模拟预测和分子设计,以用于小分子酶抑制剂的开发、药物设计以及对未知蛋白的功能注释。
代表性论文:
1.        Wang C#, Weerapana E, Blewett M, Cravatt BF#. (2013) A chemoproteomic platform to quantitatively map targets of lipid-derived electrophiles. Nature Methods, in press. (#并列通讯作者)
2.        Weerapana E*, Wang C*, Simon GM, Richter F, Khare S, Dillon MB, Bachovchin DA, Mowen K, Baker D, Cravatt BF. (2010). Quantitative reactivity profiling predicts functional cysteines in proteomes. Nature 468:790-5. (*并列第一作者)
3.        Wang C, Vernon R, Lange O, Tyka M, Baker D. (2010) Prediction of structures of zinc-binding proteins through explicit modeling of metal coordination geometry. Protein Sci 19:494-506.
4.        Wang, C., Bradley, P. & Baker, D. (2007). Protein-protein docking with backbone flexibility. J Mol Biol 373, 503-19.
5.        Wang, C.*, Schueler-Furman, O.* & Baker, D. (2005). Improved side-chain modeling for protein-protein docking.Protein Sci 14, 1328-39. (*并列第一作者)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3 00:03 , Processed in 0.09638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