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复制链接]

42

主题

43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09:5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ijinuli 于 2017-11-27 09:53 编辑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
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
戴厚良
1963年08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黄小卫
(女)
1962年01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聂祚仁
1963年01月
北京工业大学
潘复生
1962年07月
重庆大学
彭金辉
1964年12月
昆明理工大学
吴 锋
1951年06月
北京理工大学
张联盟
1955年01月
武汉理工大学
郑裕国
1961年11月
浙江工业大学
周 济
1962年02月
清华大学
1.戴厚良
戴厚良,男,汉族,1964年生,籍贯江苏,1985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教育经历
1985年07月,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有机化工专业大学本科毕业。
1997年09月——1999年07月,参加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4年05月,国研·斯坦福中国企业新领袖培养计划一期1班学员。
工作履历
1985年,加入扬子石化公司,曾任芳烃厂副厂长、厂长;
1997年12月——1998年04月,任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副经理;
1998年04月——2002年07月,任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2002年07月——2003年12月,任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扬子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
2003年12月——2005年09月,任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扬子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4年12月——2006年10月,兼任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5年09月——2006年05月,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
2005年11月——2006年05月,任中国石化副总裁;
2006年05月,当选为中国石化第三届董事会董事,并任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
2009年05月,任中国石化董事、高级副总裁;
2016年05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2016年1月8日,他带领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团队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芳烃成套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技术壁垒非常高。“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在攻关过程中,创造出了多项“世界之最”,同时形成了配套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在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工艺、工程装备、控制方法与系统、吸附与催化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创新与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戴厚良表示:“开发自主芳烃成套技术是几代石化人的梦想,也是几千名参与项目攻关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该技术将帮助解决穿衣难题,对于解决粮棉争地矛盾至关重要。”
2.黄小卫
黄小卫 (女)湖南临澧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
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稀土冶炼、分离提纯及稀土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开发及推广应用,是包头稀土矿普遍采用的第三代酸法冶炼工艺的第二完成人,主持5家大型稀土企业的技术转让,冶炼包头稀土精矿规模达10万吨以上;提出了酸性磷类萃取剂---硫酸或盐酸体系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思路,并自主研究开发出多项稀土绿色冶炼分离新技术,在工业上得到大量应用。
3.聂祚仁
聂祚仁,男,湖南长沙人,196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9月-200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客员教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加工及其循环再造研究,开拓生态环境材料的教学科研新领域。在替代放射性的复合稀土钨电极和含铒铝合金、材料生命周期分析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先后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973课题、863重点项目课题、重点基金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1、第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2)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0);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件;出版专著、教材4部,论文被SCI/EI收录百余篇、他引两千多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特优”验收,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和首批万人计划,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兼任国家863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专家;《Int. J. LCA》(德国)中国区编委和全球LCA中心联盟中方委员、《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 Materials International》、《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稀有金属》中英文版等编委,稀贵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环境材料分会主任委员。
4.潘复生
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重庆大学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教育部“轻金属”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大学轻金属研究院院长,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科学院)院长,重庆市科协副主席。日本千叶大学客座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1989年在重庆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是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首批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何梁何利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和“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已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0部(本)。被国际会议组织者邀请做大会特邀报告20余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5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培养博士后17名,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90多名。
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973项目专家组组长。现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化委员会”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镁协副会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理事长,重庆市材料学会理事长。《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Elsevier 出版社)国际刊物主编。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或副主席,是第一届、第二届中英先进材料研讨会和第三届中欧材料会的中方主席,第3届、第4届和第5届国际镁合金会议大会主席,2016年欧洲材料年会主席,2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材料和机械工程)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5.彭金辉
彭金辉,男,1964年(甲辰年)出生,彝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92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4年9月-1996年9月,获德国巴登符藤堡州和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博士后奖学金,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6月-2000年6月,获英国皇家学会博士后奖学金,在英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8年-2003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冶金系副系主任、副书记、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
2004年1月-2013年8月,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2013年8月-2016年3月,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6年3月,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欧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云南省省院省校重点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中-德国际合作项目等60余个项目研究工作。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独立完成)、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独立完成)、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云南省教学特等奖1项等奖励3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2项,已授权52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50余篇,指导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 70余名。指导博士生撰写的论文被《Nature China》评述;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制了系列新型微波高温装置,首次建立了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微波高温中试线,成功用于材料改性、废弃物综合利用、冶金产品精加工等,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其产品与技术转让到全国二十余个单位,并向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出口设备。
6.吴锋
吴锋,男,1951年6月出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和绿色二次电池等方面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研等项目26项,主持创建了国家863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和北京理工大学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一体化的创新研究平台、校“绿色化学电源体系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SCI 、EI收录论文4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主持制定国家汽车行业动力电池标准3项。
被评选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国防科工委高校优秀教师,还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863计划重大贡献一等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曾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功能材料专家组成员、副组长,“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组长,“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动力蓄电池责任专家)等。目前,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两届)、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部科研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2002年、2008年两次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
7.张联盟
张联盟,男,1955年1月出生,湖北天门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12月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物性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15年7月,免去张联盟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职务和中共武汉理工大学委员会常委职务。
1978 毕业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前身)复合材料专业
1986 获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5 被评为教授
1996 获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7.4-2000.5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999.5-2000.1 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
1999.4-2000.5 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张联盟教授在高温结构材料和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梯度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应用方面取得了若干在国内或国际上领先的学术成果,
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学术奖励4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引文43篇次,被EI、ISTP收录33篇;出版教材、译著和编著共3部。
8.郑裕国
郑裕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生物化工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1]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工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化工学会理事兼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组成员、浙江省生物技术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30多项课题。
9.周济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理学士,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化学专业), 1983
理学硕士,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专业), 1986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 1991
工作履历
1986-88 ,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91 - 93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
1993 - 98,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其中 1993 - 95 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和美国电子材料公司任访问 研究员, 1996-97 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
1998 -现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其中 1998 - 99 年任清华大学材料系副主任, 1999 - 2000 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子学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 1999 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7:49 , Processed in 0.08368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