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王瑞虎

查看数: 1628 | 评论数: 5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diu
发布时间: 2017-9-29 12:49

正文摘要:

王瑞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临沂人,1998.7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9-2004.8师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院士研究多功能有机配体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2002.5- ...

回复

guanxi 发表于 2019-9-30 09:12:21
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氮气光催化合成氨为导向的共价有机框架构筑
批准号        21975259        学科分类        多孔材料化学 ( B050405 )
项目负责人        王瑞虎        负责人职称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资助金额        66.00万元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研究期限        2019 年 09 月 30 日 至2019 年 09 月 30 日

shaoshi 发表于 2019-3-5 09:08:43

花状多孔Ti3C2Tx基电极同步提升锂硫电池面积和体积容量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王瑞虎研究员、温州大学杨植教授等报道了未加入任何碳导电添加剂的花状多孔Ti3C2Tx(FLPT)基正极系统,并在ACS Nano上发表了题为“Synchronous Gains of Areal and Volumetric Capacitie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Promised by Flower-like Porous Ti3C2Tx Matrix”的研究论文。所得FLPT-S电极具有10.04 mAh·cm-2的高面积容量和2009 mAh·cm-3的超高体积容量。此外,非原位电子顺磁共振和紫外-可见光谱证明,FLPT能够在循环过程中实现S62-阴离子与S3·-自由基之间的快速动态平衡,从而促进硫物种的氧化还原反应。该研究为不含导电碳添加剂的MXene基高能量密度Li-S电池的设计提供了灵感。该方法有望扩展到其他高性能电极材料,如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从而为各种高性能储能系统的发展带来巨大希望。

作者研究了MXene基FLPT-S正极材料,其不包含任何碳添加剂,可同时提高锂硫电池的面积和体积容量。该优越的性能主要归功于微米级FLPT二次组装体的巧妙设计。FLTP通过原始Ti3C2Tx纳米片节省空间的排列,其与传统的碳基正极材料相比,硫紧密地粘附在纳米片的表面上,使得FLPT-S具有较高的振实密度。此外,作者提出了S62-阴离子和S3·-自由基在循环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以深入了解硫物种固-液-固转化的机理。

文献链接:Synchronous Gains of Areal and Volumetric Capacitie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Promised by Flower-like Porous Ti3C2Tx Matrix(ACS Nano, 2019, DOI: 10.1021/acsnano.8b09296)



xiexi 发表于 2019-3-1 09:00:24

福建物构所在离子聚合物衍生复合材料光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解决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负载贵金属纳米粒是一种常用的光催化剂,然而金属纳米粒由于其高的表面能,在制备和催化应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而失活,如何提高贵金属纳米粒和载体的作用,实现贵金属的高效利用仍然是制约其迅速发展的瓶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603228, 21673241 和 21471151)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20000000)的资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瑞虎课题组选用离子聚合物包裹的二氧化钛纳米片复合材料,通过离子交换技术将钌离子均匀分布在离子聚合物中,从而有效抑制高温焙烧过程中钌纳米粒子的团聚,原位得到小尺寸、高分散的超细金属纳米粒。同时,生成的氮掺杂碳不仅提高了催化剂的导电性,降低了肖特基能垒,促进了光生电子从激发态钌纳米粒向二氧化钛表面转移,还增强了反应底物分子的吸附和钌纳米粒的活性,使水介质中光催化醇氧化反应的活性提高了4倍以上。该催化材料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多次循环使用后纳米粒的尺寸、分布和晶面等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该研究有效解决了金属纳米粒在高温焙烧过程中团聚和分散的问题,为碳负载的超细纳米粒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钟鸿,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 2019, 12, 418-426。
福建物构所在离子聚合物衍生复合材料光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lushuida 发表于 2018-10-12 16:39:52
福建物构所发表多孔有机聚合物锂硫电池应用研究综述
锂硫电池由于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以及硫的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最有应用前景的高容量存储体系之一。然而,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通常导致硫活性物质损失、容量衰退快、循环寿命差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严重地阻碍了Li-S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如何高效地限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从而大幅度提升Li-S电池稳定性以及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瑞虎课题组结合前期在多孔有机聚合物异相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限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方面的特点和现状,应邀在《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707597)发表了题为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for Polysulfide Trapping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的综述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程志斌。
  该综述文章首先概述了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当前仍存在的问题及一些主要解决方法,重点介绍了共价有机框架、共价三嗪框架、多孔有机框架、超交联多孔聚合物和咪唑基离子聚合物等多孔有机聚合物的特点及其在限制多硫化物穿梭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总结目前多孔有机聚合物在限制多硫化物穿梭转移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阐述了通过多孔有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提高锂硫电池性能的方法,并对多孔有机聚合物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该综述对高性能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物构所发表多孔有机聚合物锂硫电池应用的研究综述

xiangli 发表于 2018-9-29 08:58:04
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催化和储能应用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for catalysis and energy storage
王瑞虎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155号,350002
ruihu@fjirsm.ac.cn
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通常具有比表面积大、化学和热稳定性高、合成方法简单多样和官能团化简单等优点,近几年来在气体吸附、异相催化和能量存储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它们不仅可以有效地负载纳米粒子,使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各种载体或反应介质中,还可通过电子和立体效应赋予纳米粒子一定的特性和功能,对纳米粒子的尺寸、形貌和性能等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同时,它们还可以作为硫的载体,使硫均匀分布在其内部孔道中,多孔聚合物上的杂原子可通过亲硫和亲锂作用有效地将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中间体限域在正极区域,不仅有效地解决锂硫电池所面临的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还能为理解这种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理想的平台。我们通过简单高效的点击反应、季铵化反应、缩合反应等,制备了系列含有配位原子的多孔有机聚合物,使用它们作为钯纳米粒子的稳定剂和硫的主体材料,发展了系列高效的异相催化体系和高性能长寿命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关键词:多孔有机聚合物;共价有机框架;离子聚合物;异相催化;锂硫电池
参考文献:
【1】       Z. Cheng, Z. Xiao, H. Pan, S. Wang, R. Wang,Adv. Energy Mater. 2018, 8, 1702337.
【2】       Z.Cheng, H. Pan, H. Zhong, Z. Xiao, X. Li, R. Wang, Adv. Funct. Mater.2018, 28, 1707597.
【3】       X.Zhang, X. Yu, L. Zhang, F. Zhou, Y. Liang, R. Wang, Adv. Funct. Mater.2018, 28,1706523.
【4】       X. Zhang, F. Zhou, W. Y.Pan, Y. Liang and R. Wang,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4600.
【5】       Z. Xiao, L. Li, Y. Tang,Z. Cheng, H. Pan, D. Tian, R. Wang, EnergyStorage Mater. 2018, 12,252-259.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7 21:03 , Processed in 0.09087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