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赵志刚

查看数: 1223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9-28 09:49

正文摘要:

赵志刚,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成会明院士。2003年7月开始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作为中国 ...

回复

dexi 发表于 2023-3-25 11:05:12
电致变色是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特性(透射率,反射率或吸收率)在电流或电压刺激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由于其独特的低能耗和光开关特性,广泛应用于显示器、智能窗户、防眩光后视镜以及电可调光学元件等领域。然而,传统的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通常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单调的颜色变化、较长的响应时间、复杂的器件结构和较差的循环寿命等,这限制了它们在更广泛领域应用中的发展。
    图1. 基于不同类型光学谐振腔的共振腔增强型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及其新兴应用
  光学谐振腔在现代光子学中发挥着无处不在的作用,它们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提供强大的光学约束和巨大的光-物质相互作用。近年来,多种类型的光学谐振腔,包括等离子体腔、米氏谐振腔、法布里-珀罗腔、光子晶体腔和混合腔,被引入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中以解决传统材料及器件的固有难题。它们可以在超薄的电致变色层中产生强烈的电磁近场增强,可以将电致变色材料在电致变色过程中微小的光学常数变化转化为高对比度的颜色变化,以此实现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的多色甚至全色调谐。然而,随着多彩电致变色技术的快速发展,仍然缺乏对这些新兴的共振腔增强的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的全面概述。因此,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重点介绍了基于不同类型光学谐振腔的多色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的最新进展及其先进和新兴的应用(图1)。研究者还全面讨论和总结了光学谐振腔的原理、相关材料/器件以及多彩电致变色性能。最后,讨论了共振腔增强型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的挑战和前景。相信这篇综述有助于促进光物理学、电化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交流。
  该综述论文以Resonant-Cavity-Enhanced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and Device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陈健为该综述第一作者,赵志刚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对外合作项目以及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heku 发表于 2019-12-27 16:35:32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先进材料部赵志刚课题组在国际材料科学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发表题为Fusing Electrochromic Technology with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A New Roadmap for Future Development 的综述性论文。
  电致变色是指某些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其颜色或光学性质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可应用在智能窗、显示屏等领域。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电致变色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其有限的实际应用,它的发展仍然面临严重挑战。可以预见的是,电致变色技术作为一种提供肉眼可读的色彩控制技术,通过将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各种功能设备上,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电致变色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的结合为电致变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
  鉴于此,该论文系统地介绍了电致变色技术与可穿戴技术、热控制技术、储能技术、能量采集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合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电致变色器件的集成模式、设计原则和性能优化。最后,该论文对电致变色器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博士生王振是该综述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员赵志刚为通讯作者,苏州纳米所为第一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对外合作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工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

yiqun 发表于 2018-12-26 14:18:50
本帖最后由 yiqun 于 2018-12-26 14:20 编辑

苏州纳米所赵志刚JACS:MOF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完美结合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痕量分子检测。众所周知,SERS基底是该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日,苏州纳米所的赵志刚研究员团队将MOF作为SERS基底应用于目标物的选择性检测中。该技术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增强因子可达106,最低检出限可达10-8 M。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控MOF的结构,可以对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检测。

Sun H, Cong S, Zhao Z, 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SERS substrates with hightailorabili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8.
DOI: 10.1021/jacs.8b09414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jacs.8b09414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5 05:10 , Processed in 0.19098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