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石峰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12

帖子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08:59: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峰,男,1975年出生于山东淄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2008年在德国莱布尼兹催化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绿色化学与催化、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等工作。在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 Catal., Chem. Eur. J., Chem. Rev. 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和接受研究论文100篇,被他人引用3100多次(其中SCI他引2800多次),H因子为33(以SCI计为31),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10多件。
研究方向:
绿色化学与催化、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所获奖励:
1.201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2005年度德国洪堡奖学金
4.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5.200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自然科学类,第二完成人)
6.2001、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研究论文:
1. S. Pang, Y. Deng, F. Shi*, Chem. Commun., 2015, in press.
2. H. Yang, X. Cui, X. Dai, Y. Deng and F. Shi*, Nature Commun., 2015, 6, 6478.
3. X. Cui, Y. Zhang, Y. Deng and F. Shi*, Chem. Commun., 2014, 50, 13521-13523.
4. X. Cui, Y. Zhang, Y. Deng and F. Shi*, Chem. Commun., 2014, 50, 189-191.
5. M. Pera-Titus* and F. Shi*, ChemSusChem., 2014, 7, 720-722.
6. X. Cui, Y. Zhang, Y. Deng and F. Shi*, Chem. Sci., 2014, 5, 649-656.
7. H. Yang, X. Cui, Y. Deng and F. Shi*, ChemCatChem., 2013, 5, 1739-1743.
8. C. Zhang, L. Liu, X. Cui, L. Zheng, Y. Deng and F. Shi*, Sci. Rep., 2013, 3, 1503.
9. X. Cui, Y. Deng and F. Shi*, ACS Catal., 2013, 3, 808-811.
10. X. Cui, X. Dai, Y. Deng and F. Shi*, Chem. Eur. J., 2013, 19, 3665-3675.
11. H. Yang, X. Cui, Y. Deng and F. Shi*, J. Mater. Chem, 2012, 22, 21852-21856.
12. X. Cui, F. Shi* and Y. Deng, Chem. Commun., 2012, 48, 7586-7588.
13. X. Cui, C. Zhang, F. Shi* and Y. Deng, Chem. Commun., 2012, 48, 9391-9393.
14. X. Cui, F. Shi* and Y. Deng, ChemCatChem, 2012, 4, 333-336.
15. Y. Zhang, X. Cui, F. Shi* and Y. Deng, Chem. Rev., 2012, 112, 2467-2505.
16. Q. Peng, Y. Zhang, F. Shi* and Y. Deng, Chem. Commun., 2011, 47, 6476-6478.
17. X. Cui, Y. Zhang, F. Shi*, Y. Deng, Chem. Eur. J., 2011, 17, 1021-1028.
18. X. Cui, Y. Zhang, F. Shi*, Y. Deng, Chem. Eur. J., 2011, 17, 2587-2591.
19. X. Cui, S. Zhang, F. Shi*, Q. Zhang, X. Ma, L. Lu, Y. Deng,* ChemSusChem, 2010, 3, 1043-1047.
20. X. Cui, F. Shi*, M. K. Tse, D. Gördes, D. Michalik, K. Thurow, M. Beller, Y. Deng*, Adv. Syn. Catal., 2009, 351, 3089-3095.
21. F. Shi*, M. K. Tse, X. Cui, D. Gördes, D. Michalik, K. Thurow, Y. Deng, and M. Beller*,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5912-5915.
22. F. Shi, M. K. Tse, S. Zhou, M. M. Pohl, J. Radnik, S. Huebner, K. Jaehnisch, A. Brueckner, M. Beller,* J. Am. Chem. Soc., 2009, 131, 1775-1779.
23. F. Shi, M. K. Tse, Z. Li, M. Beller,* Chem. Eur. J., 2008, 14, 8793-8797.
24. F. Shi, M. K.Tse, M. M. Pohl, A. Brueckner, S. Zhang, M. Beller,*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8866-8868.
25. F. Shi, M. K.Tse, M. K. Kaiser, M. Beller,* Adv. Syn. Catal., 2007, 349, 2425-2430.
26. F. Shi, M. K.Tse, M. K. Kaiser, M. Beller,* Adv. Syn. Catal., 2007, 349, 303-308.
27. F. Shi, Y. Deng,* J. Am. Chem. Soc., 2005, 127(13), 2005, 127, 4182-4183.
28. F. Shi, Q. Zhang, D. Li, Y. Deng,* Chem. Eur. J., 2005, 11, 5279-5288.
29. F. Shi, Q. Zhang, Y. Deng,* Adv. Syn. Catal., 2005, 347, 225-230.
30. F. Shi, Y. Deng,* T. SiMa, J. Peng, Y. Gu, B. Qiao,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3257-3259.
31. F. Shi, H. Xiong, Y. Gu, S. Guo, Y. Deng,* Chem. Commun., 2003, 1054-1055.
32. F. Shi, J. Peng, Y. Deng,* J. Catal., 2003, 219, 372-375.
33. F. Shi, Y. Deng,* T. SiMa, H. Yang, J. Catal., 2002, 211, 548-552.
34. F. Shi, Y., Deng,* H. Yang, T. SiMa, Chem. Commun., 2001, 345-346.
35. F. Shi, Y. Deng,* Chem. Commun., 2001, 443-444.
36. F. Shi, Y. Deng,* T. SiMa, H. Yang, J. Catal., 2001, 203, 525-528.
发明专利:
1. 石 峰,崔新江,袁航空,张妍,邓友全,一种制备N-甲基或者N,N-二甲基胺类化合物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288088.7.
2. 石 峰,崔新江,袁航空,邓友全,一种负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取代胺类化合物,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271063.7.
3. F. Shi, X. Cui, H. Yuan, Y. Zhang, Y. Deng, Process for Producing N-Methyl or N,N-dimethyl Amines, US Patent 14040513.
4. F. Shi, X. Cui, H. Yuan, Y. Deng, Method for Producing N-Substituted Amine Compounds through Catalyzed Alkylation, US Patent 13729664(已授权).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绿色化学与催化中心
Email:fshi@licp.cas.cn
电话:0931-4968142
传真:0931-8277088
地址:兰州市天水中路18号
邮编:73000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18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2
沙发
发表于 2018-3-23 10:32:28 | 只看该作者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峰研究员和崔新江博士编著的《Catalytic Amination for N-Alkyl Amine Synthesis》一书由Elsevier/Academic Press出版社正式发行。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催化课题组多位老师和同学参与该著作部分内容的编写。  
  N-烷基化胺是合成生产药物、农药、香料和合成材料等的重要中间体,催化胺化反应是实现N-烷基化胺绿色、高效合成的必然选择。该书系统介绍了胺醇烷基化、烯烃-胺偶联、二氧化碳还原胺化、烷烃氧化胺化等反应所涉及到的均、多相催化体系和反应机理。同时对使用硝基、腈类化合物和氨气等直接作为氨源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该书是国际上催化胺化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涵盖了以催化化学的方法合成N-烷基化胺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77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板凳
发表于 2018-4-24 08:17:10 | 只看该作者
兰州化物所石峰在选择性N-单甲基胺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N-甲基化胺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制备染料、合成树脂、医药和农药等,创制高效的多相催化材料实现N-甲基化胺的清洁合成对碳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峰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多相催化的胺类化合物清洁合成的研究工作,成功发展出以二氧化碳/氢气、甲醇、甲醛/氢气和丙三醇等为甲基化剂的N-甲基化反应催化体系,为N-甲基胺提供了高效、绿色的合成途径(Chem. Sci., 2014, 5, 649-655;Chem. Commun., 2014, 50, 13521-13524;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16, 4, 3921-3926;ChemSusChem 2016, 9, 3133 -3138)。
  然而,由于N,N-二甲基化是热力学上有利的反应,所以在胺的甲基化反应过程中往往生成N-单甲基胺和N,N-二甲基胺的混合物。高选择性的合成N-单甲基胺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最近,石峰团队基于胺与甲醛快速生成亚胺,而亚胺缓慢催化加氢的思路以提高N-单甲基化反应选择性的设想,成功制备出加氢活性较弱的CuAlOx催化剂,实现了胺选择性的N-单甲基化反应(Chem. Commun., 2017, 53, 5542-5545)。在此基础上,石峰与许珊团队合作以具有氢键选择性吸附功能的载体负载的钯为催化剂实现了硝基化合物与HCHO/H2一锅法超高选择性合成N-单甲基胺。当胺类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主要通过氢键吸附时,由于伯胺分子比N-单甲基胺多一个氢原子,那么伯胺底物则优先吸附于催化剂表面,而反应成的N-单甲基胺则在催化剂表面易于脱附,从而抑制了N,N-二甲基胺的生成。经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当以TiO2为载体时性能最好。NH3/Me2NH-TPD和H2-TPR 研究表明,Pd/TiO2催化剂的优异性能源于其优良的低温氢气活化能力和较好的伯胺选择性吸附能力(ACS Catal.2018, 8, 3943-3949)。相关结果已经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0148081.3)。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王红利。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一三五”重点培育项目和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长期支持。
兰州化物所在选择性N-单甲基胺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15

帖子

1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6
地板
发表于 2020-1-3 20:39:45 | 只看该作者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峰研究员入选。
  石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4年毕业于兰州化物所。2005至2008年在德国莱布尼兹催化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绿色化学与催化、多相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等工作。在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J. Catal.、Chem. Eur. J.、Chem. Rev.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合作完成中、英文专著各一部,申请和获得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多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旨在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5#
发表于 2021-9-13 09:07:13 | 只看该作者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石峰研究员、王红利副研究员和代兴超助理研究员等编著的《Carbonyl Compounds-Reactants, Catalysts and Products》一书由WILEY‐VCH出版社正式发行。
  羰基化合物是化学工业上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它的合成与转化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内容。羰基化合物的合成与转化与合成气化学、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碳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密切相关,为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Carbonyl Compounds-Reactants, Catalysts and Products》基于羰基分子构建与转化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羰基分子作为试剂、催化剂以及应用于合成功能分子和材料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该书紧扣羰基化合物这一主题,介绍了含羰分子(如CO、CO2、HCHO和HCOOH)、羰基替代物和原位构建羰基分子作为试剂合成化学品,概括了含羰分子中羧酸或羰基-羟基循环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介绍了含羰分子通过氧化、还原、缩合、偶联等反应转化为各种功能分子和功能材料(聚酰胺,酚醛树脂,聚脲,聚酯等),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该专著是国际上首次从反应物、催化剂和产物的角度对羰基化合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对羰基化学的发展和碳资源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从事羰基化合物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均多相融合催化课题组多位老师和同学参与该著作的编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21:54 , Processed in 0.09557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