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梁高林提出了一个利用超分子自组装驱动力控制化学反应区域选择性的概念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178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论文标题为《Assembly drives regioselective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reaction》。该文章提出了一个利用超分子自组装驱动力控制化学反应区域选择性的概念。根据这一想法,作者在无金属催化或加热的条件下实现了水溶液中超分子自组装诱导的、区域选择性的叠氮-炔基环加成反应。(Nat. Commun. 2023,DOI: 10.1038/s41467-023-39658-0)。
        叠氮-炔环加成反应是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有机反应,但常受到其反应速度(环境温度下)和产物的低区域选择性的限制。虽然高温可以加速反应,但会降低反应的选择性。而金属离子的催化由于不具有生物亲和性,也限制了其在体内的进一步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生物兼容的无金属叠氮-炔环加成反应。自组装是一个由热力学和动力学驱动的自发过程,由各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积、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的协同效应实现并决定最终形成的纳米结构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最小能量状态,随后自发地、分层地组装成功能超分子材料。因此,应用超分子自组装或其非共价作用来实现生物安全的化学反应是一种有潜力的策略。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梁高林教授课题组设计和实现了基于超分子自组装的叠氮-炔基环加成反应,在无金属催化的条件下实现了反应的高区域选择性。作者分别设计合成了三种自组装单体:Nap-FFK-Azi(含叠氮基),Nap-FFG-Alk(含炔基)以及他们的环加成产物Nap-FFK-Tria-GFF-Nap(见图a),利用超分子自组装的性质实现无金属的叠氮-炔基环加成反应(见图b)。在水溶液中,Nap-FFK-Azi或Nap-FFG-Alk自发地组装成有序的纳米纤维,在非共价相互作用吸引下,周围的单体持续被吸引到纳米纤维附近,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允许有效的分子碰撞,促进了环加成反应的发生。随着自组装和环加成反应的进行,纤细的纳米纤维转变为较宽的纳米带,这种形貌转变也印证了组装驱动的环加成反应的发生(见图c)。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利用超分子自组装的优异性质来实现免金属离子催化的反应新策略,为发展生物兼容的点击反应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东南大学博士生蒋翘楚和副研究员占文俊博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梁高林为文章的唯一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658-0#citeas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
      梁高林,男,1972年9月15日出生,江苏兴化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9年考入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理科第一名)。1993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士。2002年郑州大学化学工艺专业硕士,导师蒋登高教授。2005年复旦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导师胡昌奇教授。1993年至2002年,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5年9月至2008年1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徐兵教授。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导师饶江洪教授。主要从事分子与细胞显像的研究。2010年3月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大部分在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CS Nano, Chemical Science, Bio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Nanoscal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目前被引用4500余次,H因子33。先后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项、中国专利7项、世界专利1项,美国专利1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安徽省“百人计划”(2012)、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等资助。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 22:17 , Processed in 0.08602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