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卢柯院士第11篇Science: 发现纳米金属中存在热稳定性“尺寸效应”

[复制链接]

60

主题

70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08:57: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作者:周鑫
通讯作者:卢柯,李秀艳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88/526


核心观点
在纳米尺度下,当金属塑性变形机制由全位错向不全位错运动转变时,晶界能量状态随之降低,为纳米金属热稳定性的提高开辟了一个“临时窗口”:尺寸越小,热稳定性越高。
The enhanced thermalstability in nanograined metals below a critical grain size (i.e., 70 nm)originates from an autonomous grain boundary evolution to low energy states dueto activation of partial dislocations in plastic deformation
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金属材料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对纳米金属材料优异性能的超高期望(比如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等)与现阶段纳米金属的实际应用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对比。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纳米金属具有两大“固有缺陷”:一是脆性(晶粒小,无加工硬化);二是热稳定性差(晶界多,再结晶驱动力大)。之所以称之为“固有缺陷”,是因为学术界和工业应用领域对纳米金属的这两大特性,都普遍认同,而且不认为有进一步可调控的空间。


纳米金属热稳定性“尺寸效应”的发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柯研究组发现,当纯Cu和纯Ni金属的晶粒尺寸<70-80 nm时,纳米晶的热稳定性出现一个拐点,其热稳定性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显著提高,如图1所示。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表面机械碾磨处理技术,制备出晶粒尺寸从40纳米到数微米变化的梯度纳米结构(见图2)。通过对同一个样品进行一系列的“准原位”退火实验,统计距离样品表面不同位置在退火过程中的晶粒尺寸变化,测量出具有不同尺寸结构的晶粒粗化温度(TGC),从而发现了纳米金属中存在一个临界尺寸(70-80 nm),低于这一临界尺寸,有可能出现反常的“晶粒越小热稳定性越高”现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纳米晶Cu和Ni的TGC值可分别达到0.45 Tm和0.7 Tm,显著高于对应粗晶材料的再结晶温度。这一现象的发现,将会对纳米金属热稳定性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1. 纯金属Cu (A)和Ni (B)中晶粒粗化(失稳)温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
Fig 1. Grain size dependence of grain coarsening (instability) temperature in Cu (A) and Ni (B)


图2. 梯度纳米结构Cu样品不同温度下退火30 min的结构演化
Fig. 2 Annealing induced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gradient nanograined structures in pure Cu. The same sample was anneal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s indicated) for 30 min

纳米金属热稳定性“尺寸效应”的机制
晶界状态的调控是“尺寸效应”的关键!!
通过高精度DSC实验,分别测量了表层8微米、15微米以及亚表层结构的放热焓(exothermal enthalpy),并结合TEM和SEM测量晶粒尺寸的数据,计算出单位面积的晶界能。测量结果表明(见图3),当晶粒尺寸由125 nm减小至45 nm时,对应的界面能从0.52 J/m2降低至0.23 J/m2。这一测量结果表明,晶粒尺寸减小的同时,伴随有晶界状态的改变。这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向低能状态转变的过程。
界面能降低的本质在于塑性变形机制的转变及晶界弛豫(GB relaxation)。当晶粒尺寸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晶内全位错运动会被抑制,不全位错运动被激发并成为主导的变形机制。不全位错运动会不可避免的增加层错与孪晶界的占比。层错与孪晶界比例的增加,一方面可以降低平均界面能量,另一方面,普通高能晶界通过发射不全位错,形成孪晶界或层错,可以达到晶界弛豫的效果,实现高能向低能状态的转变,最终提高纳米金属稳定性(建议阅读原文:Formation of stacking faults or twins from GBs, both with evolving emissions of partial dislocations, may induce GB relaxation to lower energy states and stabilization)。以上对变形诱导界面能降低的分析,分别通过实验和理论进行了验证。首先,在梯度纳米结构Ni中,实验观察到表层(0-30 mm)比亚表层(30-60 mm)的孪晶界/层错比例高(图4),证实晶粒尺寸越小,不全位错运动成为主导变形机制的观点;其次,通过对Orowan位错增殖机制的分析,当位错环的直径(D)与晶粒尺寸相当时,Orowan机制失效,与此同时,全位错运动将被抑制。理论计算得出纳米晶Cu的这一临界晶粒尺寸恰好是70 nm,与观察到的热稳定性反常效应及界面能降低的尺寸相吻合。



图4. 梯度纳米结构Ni样品中表层10微米(左图)和40微米(右图)的微观结构,其对应含有孪晶界或层错的晶粒占比38.9%和8.6%.
Fig.4 TEM images of the as-prepared gradient nano-grained Ni sample at a depth of 10 um (left) and 40 um (right).The fraction of grains containing twins or stacking faults is 38.9% and 8.6%, respectively.





梯度纳米结构Cu样品中晶粒尺寸<70 nm的晶粒来自于表层20微米的薄层,对这一工作的最强质疑将会是杂质元素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比读者更加清楚。作者在文章中至少有五处提到了杂质元素污染的问题,这五处的表述分别是:
(1)用TEM EDS和EELS对表层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在0.5 mm深的区域内没有检测到杂质元素(C或O);
(2)在液氮温度下处理样品,杂质元素的扩散速率受到抑制;
(3)为了避免潜在的污染及表面效应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未对最表层1 mm的样品进行数据分析。
(4)对梯度纳米结构Cu样品,在高温(473K)退火时,文中图1E(见图5)表明表层纳米晶粒优先于亚表层发生再结晶,表明样品在处理过程中不存在污染,否则,表面晶粒应该比亚表层更稳定。


(5)作者特别的设计了一组实验,适当提升了处理温度和降低了加工速率,或得了一组亚微米尺度的梯度结构,进行退火实验时,发现表层晶粒优先于亚表层发生晶粒粗化与再结晶。从而,进一步证明纳米金属的优异热稳定性是尺寸效应造成的,并非表面污染。


小结个人心得:通过实验手段直接证明(比如1-3)没有杂质元素污染是很难的,但是,设计一组巧妙的实验(如4)来间接否定污染的存在,反而更加有效。


3作者为何在纯Ni中重复一次纯Cu的实验结果?
虽然在纯Ni中重复一次纯Cu的实验结果,可以验证这一现象的普适性,但是作为一篇Science级别的工作,仅出于这一目的,似乎显得有些低端。


考虑到纯Ni的层错能比纯Cu高,塑性变形过程中不易产生层错或者孪晶界,因此,选用Ni来研究变形机制的尺寸效应(晶粒尺寸越小,不全位错机制占主导),效果可能更显著一些(见文章原图S6或本文图4)。换而言之,如果选用Cu来分析变形机制的尺寸效应,变形孪晶可能从数百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晶粒中,都有孪晶界/层错的存在,增加统计和分析的难度。


4如果基于这篇文章,开展一些相关的工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又需要注意什么?


(1)纳米金属热稳定性的尺寸效应在别的材料体系中是否适用,这是一种最为直观跟踪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文中的观点表明,这一尺寸效应只适合于塑性变形制备的纳米金属。也就是说,晶界能量状态的改变(由高能向低能变化)需要靠不全位错运动的“激发”。如果简单的通过电沉积或者各种溅射的方法制备出纳米尺寸的金属,可能无法观察到反常的热稳定性。
(2)文中提到了制备样品的条件(见补充材料SOM),变形温度低(77K)和应变速率高。这些条件的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调控变形机制。因此,对于一些低层错体系的金属或合金,其变形机制原本就由“不全位错主导”,是否也会出现热稳定性的“尺寸效应”?这一研究思路值得探究。
(3)文章的结论(以梯度纳米结构Cu样品为例)是晶粒尺寸越小,界面能量越低,热稳定性越高。稍微延伸一下,这实际上会进入另一个良性循环:低能界面和高的热稳定性又更有利于晶粒的细化,从理论上分析,Cu样品的晶粒尺寸不应该止于45 nm。因此,研究<45 nm尺度范围内的结构-热稳定性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有可能产出重大研究成果。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3

帖子

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7
沙发
发表于 2018-5-9 08:15:05 | 只看该作者

金属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寸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强度和硬度,但是由于引入了大量的晶界,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变低,晶粒长大倾向明显。在一些纳米金属,如纯铜中,纳米晶粒甚至在室温条件下即发生长大。

李秀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种固有的不稳定性一方面给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纳米金属的实际应用。”

对于塑性变形制备的纳米晶,其显著不稳定只在一定的晶粒尺寸范围内发生,之后随着晶粒尺寸的降低,其稳定性不降反升。卢柯团队研究发现,低于70纳米晶粒稳定性升高来自于晶界能的自发降低。在塑性变形过程中,70纳米以下,晶界能自发由原来0.52焦/平方米降低至0.23~0.27焦/平方米,这一现象与在该尺寸下全位错不能弓出,晶界通过释放不全位错容纳变形有关。“不全位错的释放改变了晶界的结构,使之向低能状态转变。”李秀艳说。

研究还证实,纳米晶这一反常稳定不只在纯铜这样的中低层错能金属中发生,在高层错能纯镍中也同样存在。卢柯指出:“超高稳定性纳米晶的发现,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纳米晶的变形机制,以及晶界在纳米尺寸下的行为非常重要,同时也展示了发展高温使用的纳米晶的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11:04 , Processed in 0.10491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