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李林森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53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9:58: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林森,2010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2015年6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15.7 – 2017.8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Prof. Yet-Ming Chiang (NAE)。2017.9 – 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别研究员。

1. 基本信息
姓名:李林森
职称: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邮箱:linsenli@sjtu.edu.cn
主页:scce.sjt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
2. 教育经历
2006.9  2010.7 复旦大学,化学学士,导师:余承忠教授
2010.7  2015.6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博士,导师:Prof. Song Jin
3. 工作经历
2015.7  2017.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导师:Prof. Yet-Ming Chiang (NAE)
2017.9 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别研究员
4. 研究方向
1)新型(电催化/储能)电极结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测试;
2)基于超薄锂金属负极的高能量密度电池;
3)同步辐射X光光谱成像技术 (X-ray spectroscopic imaging) 原位追踪研究固体电化学反应
4)熔盐体系中的功能材料(电)化学合成及电催化。
5. 荣誉奖励
2015 年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国际奖学金(获奖,未接受)
2014年中国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4年材料学会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研究生金奖
2014 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Richard and Joan Hartl Excellence in Research Award
6. 代表性论文
[1] H. Liang*, L. Li*, Y.K. Chen-Wiegart, J.J. Wang, K. Xiang, L. Gan, W.J. Li, F. Meng,J. Wang, Y.-M. Chiang, S. Jin, M. Tang, “Two-Dimensional LiDiffusivity and Probable Hybrid Phase Transformation Kinetics in OlivineLithium Iron Phosphate (LiFePO4)”, 2017, accepted, Nature Commun. (Co-first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2] L. Li, R. Jacobs, P. Gao, F. Wang, D. Morgan, S. Jin. “Origins ofLarge Voltage Hysteresis in High Energy-Density Metal Fluoride Lithium-IonBattery Conversion Electrodes”, J. Am. Chem. Soc. 2016, 138, 2838–2848.
[3] L. Li, Y. K. Chen-Wiegart, J. Wang, P. Gao, Q. Ding, Y.-S. Yu, F. Wang, J.Cabana, J. Wang, S. Jin,  “Visualization of Electrochemically Driven Solid State PhaseTransformations Using Operando Hard X-ray Spectro-Imaging”, NatureCommun. 2015, 6, 6883.
[4] R. Franking*, L. Li*,  M. A. Lukowski, F. Meng, Y. Tan, R. J. Hamers,S. Jin. Facile Post-Growth Doping of Nanostructured Hematite Photoanodes forEnhan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Oxidation, Energy Environ. Sci. 2013, 6,500-512. (*co-first author)
[5] L. Li, F. Meng, S. Jin. “High-Capacity Lithium-Ion Battery Conversion Cathodes Based on IronFluoride Nanowires and Insights into the Conversion Mechanism”, Nano Lett.2012, 12, 6030-6037.
[6] L. Li, Y. Yu, F. Meng Y. Tan, R. J. Hamers, S. Jin. “FacileSolution Synthesis of -FeF33H2O Nanowires and Their Conversion to -Fe2O3Nanowir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 Nano Lett. 2012,12, 724-731.
7. 其他
欢迎对电化学储能,无机材料合成,原位X光表征电化学反应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加入本课题组。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77

帖子

9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1
沙发
发表于 2024-3-11 09:07:32 | 只看该作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林森团队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题为“Catalyzing battery materials research via lab-made, sub-ampere-hour-scale pouch cells and long-term electrochemical monitoring by a reparable reference electrode”的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勇,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林森长聘副教授。
        该工作通过详细的软包电池制备流程、工艺展示了基于实验室级(<5 g)材料的软包电池验证路线。并创新地提出了简易、长寿命、可修复四电极技术,为电池设计、失效分析等提供了功能保障,结合超声等多模态表征技术进一步推动二次电池中材料科学的发展。
        电池材料研究对下一代电池的开发至关重要。然而,从实验室规模研究(通常以克为单位)到工业相关研究(即千克量)的过渡一直受到放大合成的挑战以及缺乏可靠的方法来验证实验室制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阻碍。
         为促进实验室级新材料的研制和加速新材料向应用转化的验证,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林森课题组详尽地报告和公开了sub-Ah级软包电池的设计和组装,提供了对几种实验室制造的克级质量(<5 g)的锂离子和钠离子正极材料的验证。与广泛使用的纽扣电池相比,软包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一致性,该团队制备的LiNi0.8Co0.15Al0.05O2-石墨全电池在1000次循环后仍有84.29±0.16%的高容量保持率和优秀的一致性。此外,团队还进一步设计了一个带有可修复参比电极的四电极电池,以监测长期电化学测试中的阻抗增长、电极失效、析锂等。它还可以与原位超声成像等技术进一步集成,以实现多模态研究。这项工作为评估和提高实验室发现的电池材料的技术准备水平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图1. 通过实验室制造的软包电池催化电池材料研究
        在普通的研究实验室中,电池材料通常以克为单位合成,并通过mAh级纽扣电池进行评估,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成熟度(TRL)较低。提升TRL需要公斤级材料,以便可以制造Ah级电池以进行全面的电化学测试。然而,扩大材料合成和加工规模是复杂、昂贵且充满不确定性的(Path 1)。实验室制造的亚 Ah 级软包电池可以为少量电池材料提供验证(Step 1 in Path 2),这反过来又激励其放大合成以提高电池材料研究的技术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 TRL)(Step 2 in Path 2)。团队首先详实地报告了电极制备的具体流程,包括合格浆料的设计和精确厚度的电极涂布。
       而后,团队针对电池的制备工艺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在本工作中,电池制备采用Z形叠片,通过多层极片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的内阻,提高材料的容量发挥,还可以减小循环过程中由于内阻造成的电压降。
        在前述流程的基础上,团队针对单晶NCM-811、多晶NCA、富锂锰基材料以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多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材料进行了测试。在单层、多层软包电池中,材料的容量发挥较好,电池之间一致性较高,与NCA-石墨扣式电池相比,多层NCA-石墨软包电池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与一致性,可以极大地缩小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壁垒,为材料产业化的潜力评测提供准确的数据。
        此外,团队创新性地在传统三电极概念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四电极体系的构建,即,将参比电极的构建从传统法(从工作电极上取锂)中解放出来,利用额外的无负极电芯(即以含锂正极极片和铜箔组成的电芯)实现参比电极的构建。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避免工作电极的锂损失、在更长时间内实现工作电极的检测、实现负极的析锂监测或者测试更准确的阻抗数据、在不停下工作电极循环的过程中实现参比电极的原位再生,还可以有效地检测参比电极的电位变化。
        最后,团队将四电极技术与先进表征技术(如超声成像技术)有效耦合起来,实现了多模态测试方法的设计。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在析锂准确监测的同时实现析锂位置的准确判断和动态变化研究。这一技术为新型材料的准确评估、电池失效研究等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平台和技术支持。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enm.2023045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01:55 , Processed in 0.09053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