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6

帖子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20: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uangyl 于 2017-9-22 20:12 编辑

四川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化学学院的办学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逾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目前,化学学院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是国家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得化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点和2000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后,使得学院的博、硕士点涵盖了化学所有的二级学科,同时还招收环境科学、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农药学、材料学等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参与建设和招生的博士点为12个。在绿色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07年获准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建设单位之一,二级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学院建有“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基地。2008年,化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9年,化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放射化学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学科点。2008年,学院获准 “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条件建设项目资助,2010年四川大学成为首批“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2011年获得能力提高项目资助。化学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 169人,专任教师 119 人,其中教授 43人,副教授 47人,博士生导师3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 75.63%,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6.55%,91.5% 的年轻教师( 40 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我院目前有院士3名(其中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其中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其中B类1人),“##计划”特聘专家1名(B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计划”教授1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18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学院2010年获准“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2008和2010年分别获准“绿色有机合成”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两个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2009年获准“绿色化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兼职)、“##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为引领,以部省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青年教师为主力的师资队伍格局。同时,学院采取“内培外引”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计划,推出杰出人才,培养梯队,以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
      在科研方面,学院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余项(包括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5项),973、863和国家支撑计划10余项,省部级基金100余项,企业委托140余项,2012年科研经费逾3200万元;教授、副教授人均发表SCI论文在全校多年排名第一,研究生人均发表SCI论文长期在学校名列前茅,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经有了突破。冯小明教授主持的“新型手性催化剂和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研究”项目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王玉忠教授主持的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成果继“十五”期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三项入编成果之一入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后,2011年底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页的“基金要闻”报道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2010年度我院SCI收录论文数、SCI论文被引用数等各类论文统计数据继续稳步上升,化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列中国机构排名第3位;近5年在国际化学学科顶级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上发表论文近40篇。每年新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获准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学院在绿色化学、不对称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无卤阻燃、生降解高分子等研究领域已在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不仅活跃在学术界而且与国内外产业界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学院的国际国内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50余人次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派出30余人次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近3年派出20余名学生出国进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派出近百名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保障条件。学院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化学馆、理科楼和江安校区的第一基础实验教学楼。目前,四川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江安校区10500m2的新建实验室和望江校区11000m2实验室,仪器设备1854台件,总值1940万元,承担全校理、工、医及非化学化工四大类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涉及本校14个学院51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每年接纳学生6700余人,中心年教学工作量达到47万人学时数。学院主编的《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作为全国化学类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努力编写一批自己的高水平教材,如《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信息学》、《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大学基础化学实验》、《高分子科学导论》、《有机化学实验》等,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院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类化学人才上万名,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如陈荣悌、肖伦、高士扬等科学院院士,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毕业生不少已成为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重要科研院所和经济实体的中坚力量。目前在校学生1695人,其中本科生1176人,硕士生370人,博士生149人。近年来,学院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体系进行逐步调整,在坚持教育、引导、管理、服务结合的育人体系下,明确“厚基础、个性化、主动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教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学分制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家长联动的立体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才。近五年来,化学学院学生参与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20余项,如: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06年,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银奖;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06、2008、2010、2012年分别参加全国大学        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竞赛,获得多个金银铜奖项,为学校、学院争得了荣誉。学院学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院形成了班子团结、学院和谐、拼搏奋进、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四川大学院务公开先进集体、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大学先进集体、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安全环保探索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单位、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心理健康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7月,由原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系和无机材料系等三个实体系组建而成,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学院。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既保持了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同时又突出了理、工、医结合及新兴交叉学科的特色,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学院下设4个教学系(即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系、无机材料系、新能源材料系及生物医学工程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及7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已形成了5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稀土及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化合物半导体晶体材料与制备技术、特种介电功能材料与制备技术、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及人工器官相关材料与技术。
      “十五”期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民口配套等二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1项为经费逾千万元的特大型研究项目;另外还承担了近1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总计经费达8388.5余万元。有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部省级奖励。发表论文828篇,其中被SCI或EI检索330多篇,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专利近20项,各项指标位居学校前列。
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学院的材料学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双双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材料学学科参加了全国学科评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评估结果为全国第六;材料学学科的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为全国第十八名。
       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70名,硕士生199名,工程硕士近20名,本科生1003名,成教自考学生100余名。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研究院所密切配合,全方位积极培养适应国际化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先后与美国的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Mary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les,英国的Queen Marry,University of London(QMUL),University of Loughborough,以及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学院优秀学生可以有机会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进行高水平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学院已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进行了五届共22名中国学生和三届共六名美国学生“环境材料与制备技术”专业方向的创新班学生的培养,效果良好。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创建于1952年,时名“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由中国化工教育先驱张洪沅先生、张铨先生和徐僖先生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整合当时的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南工专、重华学院、西南农学院、乐山技专、川北大学、西南工专、西昌技专等十所高校的化工系科所组建而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两所化工高等院校之一。学院先后经历了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时期、成都科技大学时期、四川联合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化工高等教育基地,为我国化工科技人才培养、化工科技进步和化学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流化工学院。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安全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冶金工程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和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有“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制药工程、化工安全工程与技术、化学冶金与技术、燃烧动力学。四川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冶金工程。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现设6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川省特色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全工程和冶金工程。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中第一个以高分子学科为主体的学科型学院。
       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是在1953年6月建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的高分子化合物专业(1954年更名为塑料工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科院院士徐僖教授等是该学科的创始人。
       学科现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材料系、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塑料工程及机械研究所)、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系、化学纤维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在岗教职工173人,其中专任教师125人,实验技术人员 28人,行政人员 14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3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技术人选17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人选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人,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本科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并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办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有材料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5个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5个学科点均具有硕、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所属高分子材料工程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四川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建有国家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350余人、硕士生人150余人、博士生50余人。目前在读本科生1391人、硕士生603人、博士生158人,在站博士后6人。
        学院以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主体,科研力量雄厚,研究领域覆盖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合成与改性、制备与成型(工艺、设备、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材料种类包括: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化学纤维、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油田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成果在农业、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微电子、交通运输、轻工、纺织、医疗、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项目280多项,其中“863”、“97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项(其中重点项目15项),企业委托项目5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共3.5亿元;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9项,获准国家专利237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1篇,EI论文1537篇;出版专著25余部。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3:29 , Processed in 0.08562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