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杜平武教授课题组实现首个具有黎曼曲面的弯曲碳纳米螺线管材料

[复制链接]

56

主题

70

帖子

11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15:00: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弯曲碳螺线管只在理论预测中出现,文献中从未报道该类材料的精确合成与性质探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平武教授课题组实现了首个具有黎曼曲面的弯曲碳纳米螺线管材料,该工作填补了分子基弯曲碳螺旋材料领域的空白。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Synthesis of a magnetic π-extended carbon nanosolenoid with Riemann surfaces”为题发表(Nat. Commun. 2022, 13, 1239)。
        分子基碳材料,因其独特的几何形状所导致的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 (包括机械性能、导电性、吸收和发光性质等),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个原子石墨烯平面围绕着垂直于基面的线连续螺旋,这可以被认为是紧密遵循的黎曼面 (即log z型)。作为著名的数学对象,黎曼曲面(图 1a)的提出是为了预测多值分析函数的单值域。在每个局部点看来,它们就像一片复平面,但其整体的拓扑可能会偏离平面,使其看起来像球或环,甚至是拓扑更加复杂优美的螺旋。黎曼曲面不仅在现代数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为多功能弯曲碳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新的见解。理论预测表明当施加电压时,具有类似于黎曼曲面的碳螺线管可作为量子导体,产生较大的磁场和电感。然而,实现这种具有大共轭延伸的螺旋拓扑形貌是一项重大挑战。
图1. a) 理论预测的碳纳米螺线管示例; b) 合成出的三维 π延伸扭曲碳纳米螺线管(CNS)材料。
        近日,研究团队利用精确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合成合适的分子前体以实现目标分子的螺旋扭曲,成功构建了首个具有黎曼曲面的大共轭无金属碳纳米螺线管(carbon nanosolenoid,简写为CNS,图 1b)材料。结合多尺度实验表征手段及理论分析,对碳纳米螺线管的结构特征和性质开展了系统研究。利用固态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图 2a)、XPS、拉曼等证实了该材料具有大共轭的π延伸结构。低剂量高分辨集成差分相位对比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iDPC-STEM,图 2c-e)成像呈现了其螺距为~0.4 nm且宽度为~2.7 nm的单链螺旋的分子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和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光谱证实了其具有丰富的可见光吸收特性。值得注意的是,CNS具有1.97 eV的低光学带隙和强烈的红色光致发光。通过EPR、SQUID和理论计算研究了CNS的基态电子结构和磁性行为, 磁性测试结果表明,常温下CNS含有大量自由基单电子,显示出强烈的EPR磁信号,在低温下具有顺磁性响应和复杂的磁有序行为(图 2f-g)。
图2. a) 红外光谱;b-e) iDPC-STEM 电镜表征; e) EPR 磁性表现出强烈的单电子自由基信号;f-g) SQUID测试表明在低温下具有顺磁性响应和复杂的磁有序行为。
        该工作扩充了sp2碳同素异形体材料的范畴,这种结构精确的π延伸碳螺线管材料,为研究人员对其物理性质进行深入探究提供了可能,并为开发多种螺旋碳材料在电子材料、量子材料、和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实验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王进义和浙江工业大学朱艺涵教授、庄桂林教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平武教授为论文的单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971229, U1932214)、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2017YFA0402800)、能源材料化学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资助。
       附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870-z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中科院能量转换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部)


      
      文章来源:中科大
     杜平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中组部首批青年##计划入选者。归国前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任阿贡学者(院长奖研究员)。杜平武教授于 2001 年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1-2004 年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习,于2004 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2009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导师是无机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Richard Eisenberg 教授;随后2009-2011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跟随美国科学院院士Stephen J. Lippard 教授做博士后研究。 杜平武教授目前是“ISRN Physical Chemistry”杂志编委,两次获得美国国家级奖励,包括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obel Laureate Signature Award (美国化学会诺贝尔签名奖,美国化学会颁发的博士生最高荣誉,每年仅颁发一人及其导师)和AC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每年仅颁发5-6 人)。同时,在2008 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海外留学生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杜平武教授具有多年从事材料化学,物理化学和配位化学的研究工作,在材料合成,配体与金属的反应,结构及性质的表征,催化化学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工作基础;曾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课题,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院长奖研究员科研基金的课题,在这些项目的研究中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多篇(其中Chem.Soc.Chem. 1篇,JACS  7 篇,Inorganic Chemistry 7  篇,Chemical Science 1 篇,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  篇),论文至今被引用800 多次,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0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0:49 , Processed in 0.10419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