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专家] 四川大学何欣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178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09:08: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欣,四川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双百人才计划”入选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领域权威期刊40余篇。其中第一(含共一)以及通讯作者15篇,主要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Today,ACS Energy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获得授权国际专利4项,美国专利1项。


邮箱: xinhe@scu.edu.cn


教育经历:
2006.09-2010.06,工学学士,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2010.08 -2012.07,硕士研究生,德国萨尔大学及瑞典吕勒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师为Braham Prakash教授,主要从事高温耐磨材料的研究。
2012.09 -2017.01,博士研究生,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化学系以及MEET电池研究中心。导师为Martin Winter教授及合作导师Jie Li教授(现任职于米兰理工大学),从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和研发。


工作及研究经历:
2017.01-2018.06,博士后研究员,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合作导师为Martin Winter教授(Head of Institute),从事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的开发。
2018.07-2020.10,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合作导师为Robert Kostecki博士(Division Director),从事固态电池的研发及电池失效机理深入分析。
2020.12,加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现为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先进储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测试
2.动态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3.新型电池检测及监测技术研发
4.电池管理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集成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78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09:10:01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化工学院何欣特聘研究员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The passivity of lithium electrodes in liquid electrolytes for secondary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该文章从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对发生在锂电极-液态电解质界面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参考了金属上腐蚀和钝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并重新审查了相应的、成熟的电化学理论和模型。
        锂金属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SHE)的−3.040 V),因此可以提供较高的比能(500 Wh kg−1)。因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并筛选了锂金属作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的负极。尽管锂在液态电解质中极为活跃,但由于表面保护膜的快速增长,它仍然相对稳定。理想的钝化膜必须满足以下先决条件:它应该保护锂金属表面不与电解质接触;允许锂离子(Li+)在膜上快速传输;抑制锂和电解质之间的电子转移;防止锂枝晶的成核和生长;并符合锂剥离和沉积期间的锂表面形态变化。创建这样一个理想的钝化膜需要深入了解膜的组成、结构、形态和拓扑结构与其在电池单元中的基本功能和操作之间的关系。
        一些关于锂金属阳极的优秀评论文章已经发表,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先进的(主)结构以及人工保护层的设计上。基于此,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何欣特聘研究员在本综述中,从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对发生在锂电极-液态电解质界面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参考了金属上腐蚀和钝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并重新审查了相应的、成熟的电化学理论和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与其他金属在水和非水电解质中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有相似之处和类似之处,但金属锂还没有从腐蚀科学的角度进行彻底研究。在这里,何欣研究员通过讨论(可逆的)Li+在瞬间形成的钝化层上的转移,通常被称为固体电解质间相(SEI),在腐蚀科学和电池电化学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将这些考虑与以材料科学为导向的方法结合起来,以实现精心设计的钝化层或人工夹层,这些钝化层或人工夹层可以在原位(即在电池中)或非原位(即在电池组装前)获得,它们可以抑制连续的电解质分解和锂消耗。文章最后,提供了一份理想的钝化层的愿望清单,并确定了可能导致在商业电池单元中部署金属锂阳极的知识差距和研究方向。


       锂金属电池商业应用的相关参数
       未来,合适的金属锂表面的腐蚀保护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对于电子和液体电解质,界面相必须是“真正的”绝缘体
       2.必须具有高的Li离子导电性,以允许足够快的和均匀的Li传输,同时在与液体电解质的界面上提供有利的Li离子脱溶动力学,以便随后进行Li沉积和剥离。
       3.应该有足够高的灵活性,以承受体积变化,以及高的机械稳定性,以避免断裂,从而使新鲜的锂暴露在电解液中,这将导致进一步的锂腐蚀。
       4.锂金属电极目前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实现自发形成的,即腐蚀诱导的锂腐蚀保护层来解决,该保护层可以提供所有需要的功能,例如,通过基于腐蚀、材料和电池科学家的综合方法来调整电解质成分和/或锂金属表面。
        5.除了安全性之外,在商业电池中应用金属锂负极的决定性参数是CE和过电位,它们决定了电池中的锂和电解质的数量,以便在长期循环时达到一定的容量保持。
        原文链接如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8-021-0034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8 00:25 , Processed in 0.08667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