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黄维院士团队首例多彩有机“夜明珠”研究新成果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3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09:00: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黄维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刘小钢教授和南京工业大学安众福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有机长余辉发光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首次实现了单一有机晶体材料下的多彩长余辉发光,同时展现了该类材料在多彩显示、防伪以及可视化紫外光精准探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以“Colour-tunable 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 of a single-component molecular crystal”为题于2019年4月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上。
  长余辉发光是发光材料撤去激发光源后,仍能持续发光数秒至数小时的一种发光现象。长余辉发光材料又俗称“夜明珠”,被广泛应用于夜间应急指示、仪表显示、光电子器件以及防伪加密、生物成像等前沿科学领域。在单一材料结构中实现多彩长余辉发光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研究挑战之一。针对这一科学难题,我校黄维院士所带领的IAM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课题组合作,借鉴量子点、碳点等纳米材料实现了多彩发光设计思想。在单一有机分子晶体中,通过巧妙的分子结构和晶体堆积设计,同时构筑分子态和聚集态的长余辉发光,获得了一系列激发波长依赖的动态多彩长余辉发光新材料。在晶体状态下,随着激发波长从250到400 nm的逐渐红移,有机长余辉发光颜色逐渐由紫色变为绿色,呈现出激发波长依赖的长余辉发光特性。该类材料的长余辉寿命为2.45秒,最大长余辉发光效率为31.2%。鉴于这种动态长余辉发光特性,该类材料被首次成功应用于多彩显示和可视化紫外光精准检测。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开发更加智能化的新材料并实现在有机光电子、柔性电子等领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黄维,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主要奠基者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92年1月,黄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6月,担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2012年7月,担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2017年6月,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黄维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与技术和有机电子与器件等。
安众福,于2008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2014年获得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随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目前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有机光电子器件研究,包括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新能源材料与智能响应材料以及该类材料在新型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有机电存储器件、数据加密、生物与化学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在Nature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
刘小钢,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新加坡科学院材料工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其团队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制备和自组装,生物无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催化表面科学,光电太阳能技术,传感器和生物医学应用等。在红外上转换发光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并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诸多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120余篇SCI论文,被引用共计一万七千余次,其中最高单篇引用一千七百余次,连续多年被汤姆森路透集团统计为国际高被引学者。也是超过50家著名国际期刊的审稿专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7 21:46 , Processed in 0.16222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