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冯新亮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53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9:09: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新亮,男,1980年生于安徽歙县,2001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深造,2008年获博士学位。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首席教授、在德国获得化学学科终身教职的华人第一人 。2011年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因在石墨烯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冯新亮与德国科学家克劳斯·米伦共获德国2017年度汉堡科学奖。

1、基本信息
姓名:冯新亮
职称:教授
电话:021-54748964 
邮箱:fengxl@sjtu.edu.cn或者feng@mpip-mainz.mpg.de
主页:afo.sjt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化学化工学院B楼(原建工楼)315室
2、教育经历
20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士学位
2004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
2008 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博士学位
3、工作经历
2007 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课题组组长
2011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
2012 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杰出课题组组长
4、研究方向
1) 二维大分子和超分子,二维纳米石墨烯的合成研究,盘状液晶分子的合成和自组织研究,共轭pi-体系分子的有机设计和合成,基于pi-体系分子的超分子化学,设计合成共轭寡聚物和高分子以及在有机电子学器件的测试和表征研究 (主要基于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2) 宏量制备高质量二维石墨烯材料研究,合成水溶和油溶可加工石墨烯研究,基于石墨烯的二维纳米能源材料和电子器件研究,基于石墨烯电极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和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应用研究,有机和高分子多孔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储氢和催化材料),可控纳米结构功能碳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储存和转化的应用研究(主要基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光解水,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和催化剂的研究)。
5、科研项目
2012CB933400
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2012年1月-2016年8月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用于高性能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石墨及非常规碳材料
2011年2月-2013年1月
德国BASF有限公司
21174083
基于梯形噻吩并硼氮杂稠环芳烃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质
2012年1月-2015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用于有机电子的基于B-N键嵌入多环pi系统的新型N型半导体
2012年1月-2013年12月
德国Merck集团总公司
21102091
基于扩展4,4’-联吡啶盐的离子液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2012年1月-2014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1PJ1405400
新型稠环芳香阳离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2011年10月-2013年9月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6、荣誉奖励
2013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
2013 《Advanced Materials》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3 《Angewandte Chemie》2010-2012年连续三年“Top referee”
2012 德国巴斯夫创新碳材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顾问
2012 欧盟FET Young Explorer
2012 欧盟研究理事会(ERC) 资助创业奖
2012 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大项副首席科学家
2011 《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2010 第三届欧盟青年化学家奖
2009 IUPAC青年化学家奖
2005–2006 玛丽-居里奖学金
7、学术兼职
1.《Advanced Materials》顾问委员会委员
2. 德国巴斯夫创新碳材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顾问
3. 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大项副首席科学家
4.《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8、代表性论文及专著
论文(近一年)
1. Angew. Chem. Int. Ed. 2013, doi:10.1002/anie.201304496
2.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21), 5535–5538
3. Energy Enviro. Sci. 2013, online
4. Acc. Chem. Res. 2013, 46 (1), 116–128
5. Adv. Mater. 2013, 25, 2130–2134
6. Adv. Mater. 2013, 25, 2909-2914
9、其他
    到目前为止,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其中Nature, Nat. Mater.,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ers,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等国际顶尖化学和材料学术杂志 (影响因子>10)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近年来除承担马普协会每年固定科研项目,目前还主持或承担欧盟,德国以及企业界十多项重要研究课题,总数额达1000万欧元以上。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63

帖子

9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1
沙发
发表于 2018-10-7 08:57:55 | 只看该作者
冯新亮&庄小东Chem. Soc. Rev.:二维材料储能器件小型化:从单个器件到智能集成系统

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稀缺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正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环境问题。人类迫切需要开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然而,由于这些自然资源的间歇性,储能系统在储存这些资源产生的电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种存储介质中,包括可充电电池(RBs)和超级电容器(SCs)的电化学能量存储设备广泛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移动设备、多媒体播放器和个人医疗设备)、介质运输系统(例如电动车辆和航空航天)和大规模能量存储系统(例如电网)。

如今,人们对便携式、可植入式和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小型化储能设备(MESDs)的发展。电化学活性材料和微细加工技术是MESDs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特别是,微电极阵列的结构设计有利于二维(2D)活性材料的获得。近日,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首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冯新亮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庄小东特别研究员(共同通讯)在Chem. Soc. Rev.上发表文章,题为: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miniaturized energy storage devices: from individual devices to smart integrated systems。作者综述了基于电化学活性2D材料的微电池和微超级电容器的最新进展。新兴的微细加工策略能够精确控制小型化器件的厚度、均匀性、结构和尺寸,这为实现高能量和功率密度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此外,随着智能和交互模式的出现,对智能功能和集成系统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作者提供了与2D材料、器件制造、智能响应设计和微器件集成相关的未来发展、机遇和紧迫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32

帖子

3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
板凳
发表于 2018-12-5 15:18:05 | 只看该作者
冯新亮AM:循环1万次,微型超级电容器面积能量密度里程碑突破!
微超级电容器(MSC)通常表现出高功率密度,大的充放电倍率和长的循环寿命,是有希望作为微器件的候选者。然而对于大多数报道的MSC,小的面能量密度(<10 μWhcm-2)仍妨碍其实际应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Feng Zhu和冯新亮团队报道了具有超高面积能量密度和长期耐久性的新型Zn离子杂化MSC。受益于电容器型活性炭AC正极上的快速离子吸附/解吸以及电池型电沉积Zn-纳米片负极上的可逆Zn剥离/电镀,基于ZnSO4水性电解质制造的Zn离子杂化MSC在0.16 mA cm-2下表现出优异的面积电容1297 mF cm-2(电流密度为0.05 A g-1时为259.4 F g-1),具有里程碑式的面能量密度(在0.16mW cm-2时为115.4 μWh cm-2),并具有极好的循环稳定性,10000次循环没有明显的衰减。

Zhang P,Li Y, Wang G, et al. Zn‐Ion Hybrid Micro‐Supercapacitors with Ultrahigh Areal Energy Density and Long‐Term Durability[J]. Advanced Materials, 2018.
DOI:10.1002/adma.20180600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8060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地板
发表于 2019-3-16 10:50:33 | 只看该作者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团队总结了析氢反应(HER)、析氧反应(OER)和全解水电催化剂中载体效应和界面效应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目前提高电催化剂催化性能一般采用以下三种策略:1)、促进电荷从导电载体向催化剂表面转移;2)、通过对表面活性中心结构的改造,提高电催化剂的内在活性;3)、通过设计电催化剂的结构,如平衡孔隙度、高表面积等,提高易接近活性中心的密度。接着,深入讨论了催化剂组成元件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和电催化剂电解水的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便促进开发高效的水分解电催化剂取代贵金属基催化剂。最终,研发出的新电催化剂可以使水分解电解槽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研究成果以题为“Support and Interface Effects in Water-Splitting Electrocatalysts”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Adv. Mater.上。

文献链接:Support and Interface Effects in Water‐Splitting Electrocatalysts(Adv. Mater., 2019, DOI: 10.1002/adma.2018081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43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5#
发表于 2019-6-5 09:32:50 | 只看该作者
共轭聚合物具有可调的带隙/能带位置和在分子水平上可调的活性中心,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用于水分解的光电极材料。然而,对它们的探索远远落后于无化合物。近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等团队合作,报道了一种分子工程策略,用于从苯到噻吩基共轭乙炔聚合物芳香族单元的裁剪。研究发现,极性噻吩基单体偶联乙炔聚合物能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光的吸收,促进电荷的分离和输运。同时,C-C三键被激活成为催化水还原的高活性位点。使用表面Glaser缩聚,合成的聚(2,5-乙炔基噻吩基 [3,2-b]噻吩)/商业泡沫Cu材料析氢光电流密度高达370 μA cm-2(0.3 V)。
Hanjun Sun, Ibrahim Halil Öner, Tao Wang, Tao Zhang, Jian Zhang*, Xinliang Feng *, et al.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Conjugated Acetylenic Polymers for Efficient Cocatalyst-free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Re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497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4 16:19 , Processed in 0.09277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