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清华大学化学系徐柏庆

[复制链接]

56

主题

58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08:2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柏庆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tel:86-10-62792122
1982年江西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85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多相催化硕士毕业;88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日本北海道大学联合培养理学博士毕业。89~91年大连化物所酸碱催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所学术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催化领域学术秘书;92-97年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9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国外学习/工作经历: 86年1月取得日本政府奖学金留学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博士论文工作,88年4月应国内工作需要由日本退学回国;95年3月至98年4月为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或Georgia Institute ofTechnology访问科学家;2002年1-3月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1-5月香港裘槎基金会访问学者(浸会大学等)。
授课情况: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讲授过“催化反应动力学”和/或“催化化学”课程;在清华大学讲授“催化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开设以“催化剂与能源、生态和环境”、“催化与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新生研讨课”、知识/学术讲座等。
学术兼职
94年以来为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会和/或学术委员会成员,并在国际上倡议和发起组织了首届国际青年催化会议。01年以来在国际上被选为International Acid-Base Catalysis Group顾问委员会成员;05年以来为《AppliedCatalysis A: Gener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il, Gas and Coal Technology》、《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编委。
研究领域
学科、专业:催化物理化学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催化化学在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中的作用
主要学术方向:
多相催化剂的纳米调控:制备、结构及催化作用特点
环境和生态友好的多相催化反应化学
低碳或简单小分子的催化活化与选择转化
约贵金属的电极催化剂:设计、制备与电催化物理化学
与上述有关的催化反应机理和反应化学
研究概况
长期从事多相催化物理化学研究,包括纳米催化、固体酸碱催化、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气/天然气催化转化以及质子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1980年代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甲醇制低碳烯烃”的研究;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致力于酸-碱双功能催化,以及在沸石分子筛孔道组装金属氧化物团簇的研究,获得辽宁省青年知识分子优秀科技成果奖(1989)、大连市“十大青年科学家”奖(1993)和大连市“青年改革建设者标兵”称号;1990年代中后期研究固体超强酸活性位本质及其催化烷烃异构化反应机理的工作,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广泛引用。近年在纳米催化(包括黄金的催化作用)和酸碱催化研究方面的创造性工作获得首届“中国催化青年奖”(2006)、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2009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和重大基金等的研究;先后1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主持完成 “973”子课题1项;98年获得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重点启动基金(全国3名)资助;97年得到我国驻美使馆“春晖计划”资助;2000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物理化学)资助。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译著2部,专章 2篇;综述10篇。主要学术著作已为SCI收录的40种国际学术期刊引用2600余次(h- 指数:29。一些论文获得Chem. Rev., Angrew. Chem., JACS和国际催化大会PlenaryLecture等工作的反复引用。在美、日、加、澳大利亚、欧洲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多家学术机构作过学术演讲。
奖励与荣誉
01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物理化学)
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物理化学)
学术成果
近年代表性研究论文:
1.Ma, JH; Feng, YY; Yu, J; Zhao, D; Wang,AJ; Xu, BQ*, Promotion by hydrous ruthenium oxide of platinum for methanolelectro-oxida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0, 275, 34–44.
2.Hong, YC; Sun, KQ; Han,KH; Liu, G;Xu, BQ*, Comparison of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carbon monoxide and formaldehydeover Au/ZrO2 catalysts, Catalysis Today, 2010,doi:10.1016/j.cattod.2010.05.017.
3.Feng, YY; Ma, JH; Zhang, GR; Xu,BQ*,Dealloyed carbon-supported PtAg nanostructures: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activity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10,2010, 12, 1191-1194.
4.Zhao, D; Wang, YH; Xu, BQ*, Pt Flecks onColloidal Au (Pt^Au) as Nanostructured Anode Catalysts for Electrooxidation ofFormic Acid,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20903-20911.
5.Zhao, D; Wang, YH; Yan, B; Xu, BQ*,Manipulation of Pt^Ag nanostructures for advanced electrocatalyst, Journal of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1242-1250.
6.Chai, SH; Wang, HP; Liang, Y; Xu, BQ*,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Acrolein: Gas-phase Dehydration of Glycerol over12-Tungstophosphoric Acid Supported on ZrO2 and SiO2, Green Chemistry, 2008,10, 1087-1093.
7.He, DP; Shi, H; Wu, Y; Xu, BQ*, Synthesisof chloroanilines: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the nitro in chloronitrobenzenesover zirconia-supported gold catalyst, Green Chemistry, 2007, 9, 849-851.
8.Chai, SH; Wang, HP; Liang, Y; Xu, BQ*,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Acrolein: Gas-phase Dehydration of Glycerol overNb2O5 Catalyst,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7, 250, 342–349.
9.Wu, Y; Liu, HM; Xu, BQ*, “Single-PhaseTitania Nanocrystallites and Nanofibers from Titanium Tetrachloride in Acetoneand Other Keton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7, 46, 5093-5099.
10.Zhao, D; Xu, BQ*, Enhancement of PtUtilization in Electrocatalyst Using Gold Nanoparticl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45, 4955-495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8

帖子

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0
沙发
发表于 2018-8-8 17:30:23 | 只看该作者
报告题目:多相催化剂中的贵金属节约与替代
报 告 人:徐柏庆 教授
时    间:2018年7月15日上午10:00
地    点:华南理工大学逸夫工程馆105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前往!
化学与化工学院
2018年7月13日


报告摘要:
贵金属组分(原子、离子或它们的亚纳米团簇与纳米粒子)是(构成)许多既有或潜在工业催化剂活性相与活性位的根本所在。就多相催化应用领域而言,含有贵金属的催化剂在能源利用与转化、化工、制药、精细化学品生产、以及环保等重要技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何在多相催化剂中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贵金属原子(离子)的“催化效能”,实现贵金属节约?如何有针对地探寻 “零”贵金属催化材料、发展贵金属替代催化剂?本报告将奉献我们的思考与探索。


报告人简介:
徐柏庆,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首届“中国青年催化奖”、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98年获得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重点启动基金(全国3名)资助;97年得到我国驻美使馆“春晖计划”资助;2000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物理化学)资助,在国际上倡议和发起组织了首届国际青年催化会议。曾任或现任ACS Catalysis、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Current Catalysi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催化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2014年起受聘担任ACS Catalysis(IF = 11.384)副主编;国际酸碱催化系列会议(ABC)理事会成员;2012年当选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副主任。徐教授长期从事多相催化物理化学研究,包括纳米催化、固体酸碱催化、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气/天然气催化转化以及质子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近几年提出了利用新颖纳米结构设计制备贵金属节约型催化剂的新思路,开拓了基于生物质衍生物(如丙三醇、乳酸)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固体酸催化新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9 15:29 , Processed in 0.08648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