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常可可、王立平:在热-力耦合材料表面损伤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205

主题

234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17:18: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属陶瓷兼具陶瓷相的高硬度和粘结相的高韧性,被作为钻头、刀具材料广泛应用于海底勘探、盾构机、金属加工等关键工程领域。近年来,我国海洋开发、高端制造等重大工程逐步实施,苛刻环境(如高温、磨损、侵蚀等)下的表面损伤与防护成为机械部件与材料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研究重点。金属陶瓷在苛刻环境下服役时,由温升、磨损等引起的热-力耦合损伤是其失效的重要原因,亟需从原子、分子层次和热力学与动力学基础理论上认识多因素耦合表面损伤机制,这同时是开发新一代环境适应型金属陶瓷材料的理论基础。目前,对金属陶瓷在宽温域、变载荷条件下的耐磨性能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但对其在热-力耦合苛刻服役条件下的化学成分及微结构演变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图1 金属陶瓷热-力耦合损伤的实验表征:(a)碳化钛-高锰钢在不同温度、气氛条件下的耐磨性能;(b)碳化钛-高锰钢的原位TEM磨损截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碳化钛-高锰钢存在~125℃的损伤机制转变临界温度,材料在临界温度上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界面损伤形貌
图2 理论计算阐明金属陶瓷的微观损伤机理:(a)相图计算CALPHAD解释碳化钛相的脱碳机理;(b)基于Hamilton模型的剪切应力场计算解释碳化钛-高锰钢的协调变形性;(c)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碳化钛相表面脱碳、氧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低于临界温度,碳化钛相表面氧化、脱碳,硬度下降;高于临界温度,碳化钛相表面生成纳米晶氧化膜,韧性增强
图3 基于关键实验和理论计算提出的金属陶瓷热-力耦合损伤机理:不同于传统陶瓷材料,金属陶瓷的服役性能具有温度敏感性,其损伤机制转变的临界温度由材料表面硬度、韧性及两相协调变形性等因素共同决定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关键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金属陶瓷在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宏观磨损机制与微观损伤机理。该项研究工作采用粉末冶金真空负压烧结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包含碳化钛陶瓷相和高锰钢粘结相的新型轻质金属陶瓷双相材料。研究人员发现,不同于传统陶瓷材料,该金属陶瓷存在一个表面损伤机制转变的临界温度(~125℃):低于此温度,硬度主导材料的耐磨性能;高于此温度,韧性成为影响材料磨损行为的关键因素。显微光谱分析结合相图计算CALPHAD结果表明,大气条件下碳化物陶瓷相表面发生脱碳反应造成硬度降低,磨损率升高;原位透射电镜分析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高温条件下陶瓷相表面发生相变生成连续纳米晶氧化膜,材料表面塑性提升,磨损率降低。综上,该研究首次确定了金属陶瓷材料宏观磨损机制的转变温度,并通过理论计算阐明了微观相变机理。
  该研究工作以题为“Temperature-induced wear transition in ceramic-metal composites”的论文发表在Acta Materialia 205 (2021) 116545上,第一作者为娄明博士,通讯作者为常可可研究员、王立平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1235),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2019A-18-C)和中科院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来源:宁波材料所
       王立平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宁夏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8年10月-2009年4月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皇家学会访问学者;2012年3月-9月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10年-2015年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历任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年9月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4年获得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项目和2014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常可可,博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模拟,耦合第一性原理的CALPHAD方法应用与材料设计,及PVD薄膜材料的集成计算模拟、高通量实验验证和开发。博士毕业后留校历任助研、新生代研究员、项目负责人PI、课题组长,主持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生代科学家”项目,在德国担任博士生副导师和硕士导师、指导培养多名研究生。在Acta Materialia、Chemistry of Materials、CALPHA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30余篇。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3 02:49 , Processed in 0.08814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