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科院40学者入选材料科学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复制链接]

26

主题

47

帖子

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14:3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bzz1964 于 2017-3-7 14:53 编辑

        爱思唯尔2月27日发布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Researchers in China)榜单,材料科学领域表现最好的高被引学者有143名。
        基于爱思维尔发布的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数据, 2016年材料科学中国各学术机构单位的高被引学者排名。中国科学院以40人居首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7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6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6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各3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各1名。          从上榜数量来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处在国内领先地位,该所8名研究员入选,占科学院入选材料科学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20%,在新成立的研究所当中,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较为突出,共有三名学者入选。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7

帖子

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14:5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bzz1964 于 2017-3-7 14:56 编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7学者入选材料科学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基于爱思维尔发布的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数据, 2016年材料科学中国各学术机构单位的高被引学者排名。中国科学院以40人居首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7名入选,其中院士3名,分别是李永舫、刘云圻、李玉良;研究员4名,分别是万梅香
侯剑辉
郭玉国
李峻柏。

        1.李永舫 高分子化学家,1948年8月生于重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吴浩青先生)。1986-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跟随钱人元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1988年留化学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曾于1988-1991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1997– 1998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进行访问研究。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以及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通过共轭支链来拓展聚合物共轭程度、从而拓宽其吸收光谱的分子设计思想;通过使用富电子的茚双加成提高了C60的LUMO能级,使用茚双加成富勒烯衍生物(ICBA)新型受体光伏材料创造了基于P3HT光伏器件效率的新记录。此外,在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导电聚吡咯的两种氧化掺杂结构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在有机/无机杂化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已发表研究论文400 多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70多次。发表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11500余次,h-因子58。1998年获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刘云圻,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2月生于江苏省靖江市,籍贯江苏靖江。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分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总结发展了高性能分子材料的设计思想和提出了性能调控的新方法。证实了扩展p体系是实现高迁移率的重要途径,合成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新型p共轭分子材料。首次提出了液态铜催化剂生长石墨烯的概念,获得了高质量单晶石墨烯;制备了第一个氮掺杂的石墨烯,实现了对石墨烯电学性能的调控;开拓了在介电层上直接生长石墨烯的新方法。揭示了界面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发了新的溶液法加工技术,实现了器件的多功能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等。
       3.万梅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开放实验室导电高聚物研究组组长,有机固体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在近十余年内,主要从事导电高聚物的光、电、磁物理性能与结构关系,有机铁磁体的探索及电、磁功能材料在隐身技术上的应用基础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近1/3的论文被引用140余次,收到美、日、德、法等20多个国家学者来函索取论文抽印本190余次。1998年国家科委信息中心发布按1997年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荣获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五名。
著书六部(部分章节),获中国专利4项,申请国家专利5项。“有机金属导体”获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贡献者之一),
“聚苯胺中间氧化态结构和物理性能研究”获95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还曾获得院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
        1992年享受国家政府津贴,
        1996年评为中科院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评为中科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4.李玉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10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籍贯山东高密。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二系。
   主要从事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交叉科学研究。首次合成了具有本征带隙sp杂化的二维碳石墨炔,为碳材料家族贡献了一个重要的新成员,发现在电学、催化、能源、力学等方面优异性能,引领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建立了无机/有机半导体异质结共生长方法学,解决了纳米科学中异质结构相容生长的关键问题,成为国际上生长低维异质结构的经典方法;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富勒烯低维结构生长方法学,实现了大面积、高有序富勒烯纳米管的制备,开辟了富勒烯研究的新途径等。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第二和第四完成人各一项)。
        5.侯剑辉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中科院化学所"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201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2015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侯剑辉研究员的研究领域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olymer solar cells,PSC),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160余篇,相关文章被引用13000余次,H-Index为52。
       6.李峻柏主要经历:
      1982年至1989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读本科及硕士。
    1992年12月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1993年至1996年先后在希腊国家研究与工程基地、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中国科学院原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本课题组致力于分子组装和纳米结构体系设计的研究,尤其是基于生物分子的仿生体系组装与物理化学机理的研究。以模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为基础,在分子水平上构建具有特殊功能的分子组装体。旋转马达蛋白与线性蛋白的重组。寡肽分子自组装及结构转变过程调控。发展模板组装技术构建系列功能化纳米结构体系。
       主持项目及研究成果:
  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纳米重大专项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大与重点等科研项目。在Science,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及Adv. Mater. 等发表SCI 论文18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主编中文专著1部,专著章节5章。担任"Colloid & Surface A; Current Opinion Colloid & Interface Sci."和"Biointerphases"编辑;"Soft Matter"和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JBNB)"期刊的顾问编委,《化学学报》编委,国际胶体与界面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化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7.郭玉国,男,1978年出生。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2007年被聘为马普固体研究所Staff Scientist。2007年入选化学所“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加入中科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并入选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能量转化与储存器件中功能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组装、结构和性能关系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探索,系统研究了纳米能源材料的热力学、动力学与表界面稳定性问题,以及纳米体系离子、电子存储与输运过程中的尺寸效应,探索出特色调控和解决途径,研制出性能优异的锂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并实现了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在Nature Mater.(1篇)、Acc. Chem. Res.(1篇)、J. Am. Chem. Soc.(8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Adv. Mater.(18篇)、Adv. Energy Mater.(3篇)、Adv. Funct. Mater.(4篇)、NPG Asia Mater.(2篇)、Energy Environ. Sci.(4篇)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发表论文被他人SCI引用7600多次,单篇他引最高超过600次,目前SCI上的h-index为43。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8项,中国发明专利36项,已获授权15项,成果转化1项。应邀担任国际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ElectroChem、Nano Research的编委和《中国科学:化学》的青年编委。曾获国际电化学委员会2014 ISE Tajima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杰出青年化学家奖;IUPAC江教授新材料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电化学会青年奖;首届“SCOPUS寻找未来科学之星”纳米科学领域金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TR35”;美国国家地理新兴探索者(The National Geographic Emerging Explorers);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被汤森路透评(Thomson Reuters)选为材料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并入选《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和“化学电源”领域召集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22 04:50 , Processed in 0.08228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