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学元团队稀土纳米光学诊疗材料获新进展

[复制链接]

188

主题

227

帖子

4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8:49: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细菌生物膜具有惊人的感染能力,几乎可以侵袭人体任何器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细菌生物膜引发的严重慢性和持续性感染可能导致致命后果。当前,治疗生物膜感染常依赖于强化抗生素治疗,但长期用药易导致耐药性,不仅削弱治疗效果,还可能诱发二重感染。准确诊断生物膜感染对于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诊断方法如组织活检具有侵入性、耗时且可能延误治疗。因此,研发非侵入性诊疗手段,以实现对细菌生物膜感染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的迫切需求。
图1 Aly-NaNdF4纳米杂化材料在生物膜诱导的肺部感染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示意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的陈学元团队卢珊研究员等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向日葵结构的藻酸盐裂解酶(Aly)-NaNdF4纳米杂化诊疗材料。这种纳米杂化材料在小鼠模型中实现了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诱导肺部感染的非侵入性光学诊疗(图1)。研究团队通过一种独特的富集-包覆策略,将数百个超小NaNdF4纳米颗粒封装在介孔二氧化硅内核中,形成尺寸均匀、单分散性好、介孔负载量大的纳米杂化材料(NaNdF4@DMS-Aly)。该纳米材料具备优异的光热转换效率(65%)和近红外二区发射性能,在体内治疗和成像方面展示出良好的潜力。此外,尺寸约为220 nm的NaNdF4@DMS-Aly更易递送到肺部,这大大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
        在感染肺部,Aly酶因低pH环境而响应释放,降解生物膜中的藻酸盐;同时材料表面转变为强正电性,增强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相互作用,延长在肺部的停留时间。通过监测肺部纳米杂化材料的发光强度,可以实时评估生物膜感染程度。此外,Aly酶解与光热杀菌的协同作用可实现对生物膜的强力清除,体外杀菌率为5.3 log10,达到消毒级别;对小鼠肺部细菌清除率达到了94%。该纳米杂化材料主要经肝和脾代谢,并且在静脉注射8天后从体内基本清除,有效避免了纳米材料潜在的长期毒性问题。
该工作首次基于稀土纳米光学诊疗材料在生物膜诱导的肺部感染小鼠模型中实现了原位诊断、精准治疗及实时疗效评估,对推动精准医学研究和治疗生物膜相关感染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Customized Lanthanide Nanobiohybrids for Noninvasive Precise Phototheranostics of Pulmonary Biofilm Infection”为题发表在《ACS Nano》杂志(ACS Nano2024,18,11837-11848. DOI: 10.1021/acsnano.4c00777)。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博士研究生李卓,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卢珊研究员和陈学元研究员。该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前瞻跨越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等支持。
        此前,陈学元团队已在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设计及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团队成功发展了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平台的光动力联合溶菌酶抗耐药菌疗法(Angew. Chem. Int. Ed.2021,60,19201),为抗耐药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利用近红外光响应的上转换纳米复合材料UMOF(Pt)/IR808,实现了高效的光动力抗菌应用(Nano Today2024,54,102089);利用稀土离子和生物分子核苷酸的自组装,构建了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型可生物降解纳米药物(Angew. Chem. Int. Ed.2022,61,e202116983),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00777
          文章来源:福建物构所
      陈学元,男,籍贯福建建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1-2005年在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化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首批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福建省第五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17)。近年来致力于发光材料电子结构与性能研究,在无机发光材料控制合成、电子结构、光学性能及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已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40多篇,被他人引用六千多次,15篇论文入选近十年化学、材料和物理领域ESI高被引频次论文(top 1%);出版《稀土纳米发光材料:从基础到生物应用》等Springer英文专著2部,专章6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4项(授权19项)。系列研究成果分别入选年度 “中国光学重要成果” (2010,2011,2013,2014,2016)和 “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2011,2014,2015,2016)。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 20:40 , Processed in 0.11833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