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3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材料学院路建美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132

帖子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10:35: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1982年苏州大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苏州大学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历任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9-2002),常州大学(原江苏工业学院)副校长(2003-2005),苏州大学副校长(2006至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负责人,获“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省高校新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姓名:路建美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部门:材料学院
联系方式:
Tel: 86-512-65880367, 65880368 (Lab)
Fax: 86-512-65880367 (o)
Email: lujm@suda.edu.cn

研究领域:
有机高分子微纳功能材料构建及应用:
1. 微纳高分子吸附材料构建及污染物处理的应用技术研究;
2. 电存储材料及器件研究。
共主持各级科技项目五十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环境保护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及面上项目5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项、省科技支撑计划3项、江苏省太湖治理专项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5项、市厅级项目13项,实现产业化项目23项,获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省优秀专利奖1项。
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Chem. Commun., J. Mater. Chem. 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215篇,论文他引2000多次,合著著作3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资助3项,“苏州大学优秀博士论文”3篇,获“苏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立项”资助6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1篇,“苏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3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造成果展获优秀作品奖1项。

代表性论文:
1.     Pei-Yang Gu, Feng Zhou, Junkuo Gao, Gang Li, Chengyuan Wang, Qing-Feng Xu, Qichun Zhang,* Jian-Mei Lu*,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Nonvolatile Ternary Memory Behavior of a Larger Heteroacene with Nine Linearly Fused Rings and Two Different Heteroatoms,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4086–14089.
2.     Shifeng Miao, Hua Li,Qingfeng Xu, Youyong Li, ShunjunJi, Najun Li, Lihua Wang, Junwei Zheng, Jianmei Lu*, Tailor Molecular Planarity to Reduce Charge Injection Barrier for High-Performance Small-Molecule-Based Ternary Memory Device with Low Threshold Voltage, Adv. Mater., 2012, 24, 6210-6215.
3.     Hua Li, Qingfeng Xu, Najun Li, Ru Sun, Jianfeng Ge, Jianmei Lu,*HongweiGu,* and Feng Yan, “A Small-Molecule-Based Ternary Data-Storage Device”,J. Am Chem. Soc., 2010, 132, 5542–5543.
4.     Dongyun Chen, Xiao Mei, Ge Ji, Meihua Lu, JianpingXie,* Jianmei Lu,* and Jim Yang Lee*, Reversible Lithium-Ion Storage in Silver-Treated Nanoscale Hollow Porous Silicon Particles, Angew. Chem. Int. Ed.,2012, 51, 2409-2413.
5.     Dongyun Chen, Zhentao Luo, Najun Li, Jim Yang Lee, * JianpingXie, * and Jianmei Lu *, Amphiphilic Polymeric Nanocarriers with Luminescent Gold Nanoclusters for Concurrent Bioimaging and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Adv. Funct. Mater. , 2013, 23, 4324-4331.
6.     Xiuxiu Qi, Najun Li *, HongweiGu, Qingfeng Xu, Hua Li, Jianfeng Ge, Jianmei Lu *, The amphiphilic oligomer-based micelles as cisplatinnanocarriers for cancer therapy, Nanoscale,2013, 5, 8925-8929.
7.     Gang Wang, Shifeng Miao, Qijian Zhang, Haifeng Liu, Hua Li*, Najun Li, Qingfeng Xu, Jianmei Lu*, and Lihua Wang, Effect of π-spacer between donor and acceptor on data-storage device performance,Chem. Commun.,2013, 49, 9470-9472.
8.     Pei-Yang Gu, Cai-Jian Lu, Dong Liu, Fei-Long Ye, Jian-Feng Ge, Qing-Feng Xu*, Bao-Quan Sun, Zhi-Jun Hu, Na-Jun Li, Jian-Mei Lu*, Polymers lightened by AIE initiator: preparation of end functionalized polymers by ATRP and study of their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Chem. Commun., 2012, 48, 10234–10236.
9.     Jiayuan Mao, Xiuxiu Qi, Xueqin Cao, Jianmei Lu*, Qingfeng Xu and HongweiGu, Facile synthesis of polymer/Au heteronanoparticles, Chem. Commun., 2011, 47, 4228-4230.
10.  Dongyun Chen, Najun Li, HongweiGu, Xuewei Xia, Qingfeng Xu, Jianfeng Ge, Jianmei Lu* and Yonggang Li*, A novel degradable polymeric carrier for selective release and imaging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Chem. Commun., 2010, 46, 6708-671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4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沙发
发表于 2018-9-17 08:24:35 | 只看该作者
2017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一、      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微纳吸附材料耦合催化降解技术在低浓度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苏州大学
主要完成人:路建美  陈冬赟  蒋军  李娜君  贺竞辉 徐庆锋  李华 王丽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9

帖子

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7
板凳
发表于 2019-1-14 17:01:51 | 只看该作者
为了纪念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进一步加强我省研究生教育工作和导师队伍建设、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由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开展了江苏省首届 “十佳研究生导师”和“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推选活动。在学校申报、材料核实、网络宣传、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委会邀请主流媒体记者、省内外研究生教育专家、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以及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评审委员会,依据推选条件对候选名单进行了两轮推选,最终推选出江苏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和“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以表彰为我省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导师及导师团队。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路建美教授在此次推选中脱颖而出,荣获江苏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称号,并于2018年12月24日下午,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交流研讨会上受颁了荣誉证书。

路建美教授自1982年本科毕业即留校任教,已在苏大工作36年。她长期从事功能材料和环境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30篇(其中二区以上SCI论文200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76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9项),实现成果转化30项;受英国皇家化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邀请编写著作2部、受国家自然科学出版基金资助编写专著《可控结构高分子吸附材料》。

路建美教授自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已获省部级以上个人荣誉12项,目前兼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化学学部科技委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等。自1996年指导研究生以来,已培养研究生113名(其中博士30名),先后有1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名博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硕士毕业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已毕业的研究生中有30名在高校教书育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路建美教授在二十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人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33

帖子

3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
地板
发表于 2019-2-20 09:13:19 | 只看该作者
苏州大学路建美教授课题组系统评述:AIE功能聚合物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AIE材料的研究突飞猛进,且从有机小分子材料拓展到聚合物材料。将具有AIE功能的发色团引入聚合物链,使其兼具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及聚合物固有特性,从而广泛应用于荧光传感、生物传感、细胞成像、电致发光等领域。
  苏州大学路建美教授课题组系统评述了近五年AIE功能聚合物的进展,包括基于AIE发色团在不同位置形成的聚合物种类、制备方法及其AIE性能等。同时探讨了AIE聚合物在污染物检测、刺激响应材料、电致发光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综述根据AIE基团在聚合物链中的位置将AIE功能聚合物分类为端基功能化聚合物、侧链聚合物、主链聚合物及其他聚合物,包括树状聚合物、星形聚合物、超支化聚合物等,并系统评述其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苏州大学路建美教授课题组在端基功能化AIE聚合物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在文中亦有详细介绍。作者进一步展望:随着对AIE聚合物关注度的提升,研究者们必将通过引入新型聚合物方法或是聚合物表面修饰来研发出更多的新型AIE功能聚合物,并有望在传感器、药物释放系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等领域取得突破。
  该综述即将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9年第4期 "AIE-active Polymer"专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9

帖子

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3
5#
发表于 2019-8-20 08:57:22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化学燃料的燃烧,化学中间体的生产以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氮氧化物(NOx)的环境浓度逐年增加。其中,一氧化氮(NO)极不稳定,遇到光和热时会转化为有毒的二氧化氮(NO2)气体,对人体及动植物危害极大。此外,NO还可能导致酸雨,酸雾和光化学烟雾等。相比于传统NO的去除方法,光催化因其低能耗和简易的操作条件广泛应用于染污物净化。大量半导体催化剂如氮化碳(g-C3N4)被用来负载各种可见光响应型催化剂,以提高g-C3N4的载流子传输效率并扩大其可见光响应范围。

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MOFs)及其衍生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孔径分布,在光电催化和储能等方面应用广泛。然而,MOF基材料一般不是半导体,不能有效地转移基板催化剂中的光生载流子,且MOF基材料的微孔结构导致气流被阻挡并且内表面不能被充分利用。MOF基材料衍生的金属氧化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克服此类问题。其中,氧化物四氧化三钴(Co3O4)具有优异的磁性和导电性,可应用于光催化领域。该工作中,通过钴基MOF的低温煅烧形成的金属氧化物的中空介孔结构结合了半导体催化剂和MOF基材料的特性,大大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路建美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ZIF-67衍生的中空介孔Co3O4包覆于二维g-C3N4纳米片上,并将其用于室温下光催化去除低浓度(600ppb)的一氧化氮(NO)。低温煅烧得到的Co3O4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且改善了ZIF-67的微孔结构,与颗粒状或量子点形态的氧化物相比,形成的中空介孔结构利于可见光对催化剂的内表面照射以及NO的流通和吸附,此外,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暴露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便于NO的高效去除。值得注意的是,Co3O4和g-C3N4之间的p-n异质结形成了空间导电网络框架并增加了可见光响应范围,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使光催化效率大幅增强。测试表明,该三维-二维复合材料通过适当的比例调控,可以实现57%的催化去除效率且循环稳定性能优越。复合材料光降解过程中有效抑制了有毒的中间体二氧化氮(NO2)的产生,有望用于环境净化领域。

研究者相信,该研究中基于MOF低温煅烧获得形貌保留的中空介孔氧化物,并将三维材料与二维材料结合以形成空间导电网络框架的方法将会为新型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新思路,且在改善材料的光电性能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Small(DOI:10.1002/smll.201902291)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40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6#
发表于 2019-11-16 10:24:30 | 只看该作者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路建美课题组通过低压辅助旋涂方式制备出高质量无孔无铅双钙钛矿Cs2AgBiBr6薄膜,所制备的电存储器件,在完成1000次写入/擦除循环,105 s恒压读取以及104次弯折循环后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电存储性能,这优于大多数基于钙钛矿材料制备的忆阻器。更重要的是在高达80%湿度环境下,453 K高温条件下,酒精灯火焰灼烧10 s后,以及60Co辐射源辐照5′105 rad剂量γ射线后,器件依然能够稳定工作,这是以往任何存储器件无法实现的。这一优异的环境稳定性主要来源于Cs2AgBiBr6材料较高的形成能以及较好的结晶性。研究者相信,通过Cs2AgBiBr6材料实现高环境稳定性的忆阻器将会进一步促进双钙钛矿材料在环境稳定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该成果近日以“Environmentally Robust Memristor Enabled by Lead-Free Double Perovskite for High-Performance Information Storage”为题发表在期刊Small杂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262

帖子

3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8
7#
发表于 2020-2-24 17:52:44 | 只看该作者
“强化富集/催化降解”双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创建及其对低浓度VOCs的深度治理研究
批准号        21938006       
学科分类        材料应用化工基础 ( B080902 )
项目负责人        路建美       
依托单位        苏州大学
资助金额        300.00万元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研究期限        2020 年 01 月 01 日 至2024 年 12 月 31 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232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8#
发表于 2020-7-13 16:39:26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首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开幕仪式在苏举行,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路建美教授荣获“第六届苏州杰出人才奖”。
颁奖词:破解新型吸附材料世界级难题,用科研守护绿水青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路建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三维网络新型吸附材料并形成了控制油类污染物的新技术,成功应用于美国墨西哥湾等国内外40多起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置以及在新疆克拉玛依等大型油田和工业企业的油水分离装置;创新地以多元催化剂为交联剂嵌入三维网络吸附材料,发明了“强化富集/催化降解”双功能材料及装备,打破国内VOCs深度净化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5 04:48 , Processed in 0.12604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