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智能化焊接与材料精密制造研究所陈善本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168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08:2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姓名:         陈善本
职称:         教授
博导/硕导:         博导
所属二级机构:          智能化焊接与材料精密制造研究所
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实验室
邮编:         200240
E-mail:         sbchen@sjtu.edu.cn
联系电话:         021-34202740-801
从事专业:        焊接智能化
学习与工作简历:        
1982.1 获大连铁道学院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
1987.3和1991.3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曾就读于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曾任教于上海铁道学院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1993.3-1995.5 在哈工大焊接学科博士后;
1995.6-2000.3 为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4至今 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实验室主任;2000年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
研究方向一        机器人焊接智能化
研究方向二        材料加工智能化
研究情况        现主要从事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焊接动态过程智能控制、不确定系统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在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研究领域:研究使传统手工经验的焊接操作从“技艺”走向“科学”以及“用机器代替人焊接”的焊接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实现的科学问题。将人工智能方法,如计算机视觉、声音传感、知识建模、模糊神经网络、智能控制等智能化技术成功地用于解决各种典型工艺条件下脉冲TIG焊接动态过程及焊缝成形质量控制这一焊接界的难题,形成了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基于单目图象视觉信息的焊接环境识别、熔池动态形状与二维、三维特征的视觉计算;焊接过程声音与电弧特征提取;提出了焊接动态过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的自学习算法、对具有时滞的不确定对象的神经网络补偿与自学习控制方法;运用模糊辨识与粗糙集理论方法提取焊接等经验操作过程的知识建模;将Petri网理论和多智能体理论用于机器人焊接柔性加工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在基于视觉信息的局部自主智能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系统研制等方向的研究中取得多项创新性结果;在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领域:提出了“具L2有界不确定性系统线性二次最优控制——-LQL方法”,并给出了LQL方法理论与系统设计相应的研究结果。  上述领域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国防预研、国防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等30余项资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性论文在Welding Journal,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被SCI、EI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200余篇次(其中SCI收录60余篇);主要编著出版中英文专著6本;获得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和软件著作权5项;作为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或总体技术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部和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讲授主要课程        硕士生:材料加工智能化博士生:材料加工过程建模与控制
教学研究        
代表性论文、论著        

相关代表性论文选列10篇:
· S. B. Chen, Y. J. Lou, L. Wu, D.B. Zhao,2000, “Intelligent  Methodology for Measuring, Modeling, Control of Dynamic Process During Pulsed GTAW --- Part I Bead-on-Welding,”  Welding Journal, vol.79, No. 6, pp151s-163s.
· S. B. Chen, D. B. Zhao, L. Wu, Y. J. Lou, 2000, “Intelligent  Methodology for Measuring, Modeling, Control of Dynamic Process During Pulsed GTAW --- Part II  Butt Welding,”  Welding Journal, vol.79, No.6 , pp164s-174s.
· S. B. Chen, 2007, "Visual Information Acquirement and Real-time Control Methodologies for Weld Pool Dynamics during Pulsed GTAW,” Tthe invited paper of the THERMEC’2006, Journal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 539-543.
· S. B. Chen, “On The Key Intelligentized Technologies of Welding Robot”, 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vol.362,pp.105-116, 2007
· S. B. Chen, X.Z. Chen, J.Q. Li, L. Wu. 2005, “Acquisition of weld seam dimensional position information for arc welding robot based on vision computing,”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vol.43(1),pp77-97
· S. B Chen, Y. Zhang, et al., 2004, “Welding Robotic Systems with Vision Sensing and Real-time Control of Dynamic Weld pool during Pulsed GTA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 and Automation, vol.19,No.1, pp28-35
· S. B Chen, Y. Zhang, T. Qiu, T Lin., 2003, “Welding Robotic Systems with Vision Sensing and Self-learning Neuron Control of Arc Weld Dynamic Proces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vol.36,No.2, pp191-208.
· S. B. Chen, L. Wu, Q. L. Wang,Y.C.Liu,1997, "Self-learning fuzzy neural networks and computer vision for control of the pulse GTAW," Welding Journal, vol.76, No.5,pps201-s209.
· S. B. Chen, L. Wu, Q. L. Wang,1997, "Self-learning fuzzy neural networks for control  of uncertain systems with time delay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vol.27 No.1, pp142-148.
· S. B. Chen, 1993,"The 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uncertain systems--state space method,",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38, No.6, pp951-957.
○ 出版著作:
  · S. B. Chen,  J. Wu,  “ Intelligentized Technology for Arc Welding Dynamic Process,” 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 LNEE 29,Germany, Nov, 2008
· 陈善本,林涛 等著:《智能化焊接机器人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 陈善本,范颖晖著:《具L2有界不确定系统线性二次鲁棒最优控制--LQL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3.
· 陈善本 等编著:《焊接过程现代控制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 吴林, 陈善本 等著:《智能化焊接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年7月。
· 林尚扬, 陈善本 等编著:《焊接机器人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
主编英文丛书与工具书:
· T. J. Tarn, S. B. Chen and C. J. Zhou,  “Robotic Welding,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Germany, LNCIS 299, Mar., 2004.
· T. J. Tarn, S. B. Chen and C. J. Zhou,  “Robotic Welding,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Germany, LNCIS 362, Sep., 2007.
· 吴林(主编),陈善本(副主编之一)等编著再版《焊接手册》第一卷。中国焊接学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毕业博士生数        29名
毕业硕士生数        28左右
参加学术团体、任何职务        
“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1994 - -)”
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 - )
“中国焊接学会常务理事(2000 - - )
申请专利        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6项
荣誉和奖励        
1、2008年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智能化机器人焊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主持人及第一完成人;
2、 200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局部环境自主智能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及研制",项目主持人及第一完成人;
3、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器人焊接空间焊缝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及其系统研究”,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和第二完成人;
4、2002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特种焊接技术 --- 焊接自动化技术",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和第二完成人;
5、2001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机器人焊接空间焊缝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及其系统研究",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和第二完成人;
6、1999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脉冲TIG焊动态过程的模糊推理--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及第一完成人;
7、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基础类),"具L2有界不确定性系统时域鲁棒最优设计方法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和第一完成人;
8、2000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职位;
9、2001年获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优秀博士后奖”;
10、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沙发
发表于 2018-12-20 09:20:14 | 只看该作者
由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等学会机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瑞松智能科技公司、国机智能科技公司和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委员会承办的2018(第五届)国际机器人焊接、智能化与自动化会议(RWIA‘2018)暨第十二届中国机器人焊接会议(CCRW’2018)于2018年12月7-10日在广州汇华希尔顿酒店如期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材料学院陈善本教授主持,出席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代表200余人。
中国焊接自动化领域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荣誉校长、清华大学潘际銮教授; IEEE当选总主席(2019 IEEE President-Elected)、前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名古屋大学Toshio FUKUDA教授;台湾机器人学会创办主席、前IEEE工业电子学学会主席、前中正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大学罗仁权教授;国际焊接学会(IIW)前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前理事长、中国机器人焊接技术领域奠基人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林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前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华南理工大学黄石生教授;国际焊接学会(IIW)前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前任理事长、青海大学前校长、清华大学陈强教授;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奕华先生;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张宪民教授等专家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法国INRIA一级研究主任Christian LAUGIER博士,日本大阪大学的Makoto Kaneko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周伟教授,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张裕明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陈小奇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彭芳瑜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陈和平教授,卧龙岗大学潘增喜教授等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8 05:49 , Processed in 0.08635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