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汪鹏飞、王鹰等实现1微米厚的低工作电压、高效和稳定的OLEDs

[复制链接]

110

主题

147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器和照明最有前途的设备。然而,基板上透明的锡掺杂的氧化铟(ITO)的不均匀表面形态或者残留物通常会诱发随后沉积的有机层的缺陷,导致阳极和阴极之间形成分流路径,从而使设备性能和稳定性恶化。鉴于此,制备具有较厚传输层的OLEDs是克服这一障碍的有效解决方案,然而使用传统的纯有机材料(μ~10-6-10-3 cm2V-1s-1)制备超厚的电荷传输层通常需要更高的工作电压,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耳热,对器件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并加速了设备老化。因此,实现超厚且具有高性能和低工作电压的纯有机发光二极管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950nmTAPC厚度的器件特性。(a) 不同亮度下的器件外量子效率;(b)不同亮度下的LT95寿命。
  近日,中科院理化所光响应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的汪鹏飞研究员和王鹰研究员使用MoO3/SimCP2作为空穴注入层可以实现电极与4,4′-(环己烷-1,1-二基)双(N,N-二对甲苯)(TAPC)空穴传输层的欧姆接触,显著增加了空穴注入能力。实验表明,随着TAPC厚度的增加,薄膜的粗糙度呈现明显的下降;另一方面,对于像TAPC这种电荷迁移率(μ~10-3 cm2V-1s-1)相对较高的有机材料,只有在厚度超过900nm时才可以实现欧姆接触,而在厚度较薄时的注入势垒仍然不可忽略,对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实现欧姆接触的策略进行了更正。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厚度超过1μm且具有低工作电压的高效稳定的红、绿和蓝色OLEDs,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23.09%、22.19%和7.39%,亮度在1000cd/m2时的驱动电压仅为5.11V、3.55V和6.88V,器件的LT95寿命分别为55000小时、18000小时和1600小时。该工作为基于OLEDs的大面积显示和照明设备的高良率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table one-micrometre-thick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发表于光子学领域权威杂志Nature photonics。理化所博士生刘冠豪和李志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汪鹏飞研究员和王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2-01084-x
       文章来源:理化所
         汪鹏飞, 男, 1964年4月, 1983年于杭州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3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现理化技术研究所, 下同) 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同年留所工作。199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现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起,先后在世界多个研究院所,如: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日本国立材料与化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系,从事研究工作八年多,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主要从事有机/无机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其在光诊疗、OLED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北京市、裘搓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Nat. Comm.、Adv. Mater.、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Nano Lett.、ACS Nano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授权专利30余项,包括5项美国专利。
        王鹰,现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并取得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到2012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日本北陆先端大学院大学材料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11月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薄膜生长、传输性质、表界面性质及器件研究,在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和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SCI收录学术论文篇,撰写中文专著章节一章。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6 10:26 , Processed in 0.10476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