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吴远东在发光配合物领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复制链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7:07: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化学化工学院吴远东教授、瞿祎老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杨永莹发现了铅配合物的发光晶体可通过比色信号的方式记录高温历史,在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Elsevier旗下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该成果,目前期刊影响因子为6.735为工程技术类尤其是化学工程学科的顶级期刊,该成果发表文章题目为“Lead-based crystal luminophores: Tuning emissive crystals and application for recording high temperature history with ratiometric and colorimetric signals” 。

比色发光温度传感器是对不同的温度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人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实现对目标物体、环境的温度监控。因其操作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结构可控性强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领域的关注。然而,由于材料的热稳定性因素,现阶段该项技术的应用主要局限于食品冷藏与生物体温度环境。在工业过程中常出现的高温或低温区域等对材料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中,仍缺少相应的发光温度传感器材料。该领域先前报道的高温热检测记录为利用高分子相变点实现的200℃。而本课题组通过晶体材料的分子工程策略,优化出可以记录230-270℃的高温历史的Pb(1,10-phen)2I2晶体材料,从而刷新了高温热记录领域的记录。该晶体材料发射波长在230℃以下为592 nm,而230℃-270℃的温度范围内,由于材料发生热分解结构中的一个1,10-phen脱离转变为Pb(1,10-phen)I2,表现为加热时间0-35min的时间内发射光波长会呈现592 nm→546 nm的一个转变,而发光颜色则由亮黄色变为黄绿色呈现肉眼可见的差别。温度高于330℃时Pb(1,10-phen)I2进一步分解导致荧光猝灭,整个过程为单一方向不可逆。因而我们认为,这些结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检测提供了有价值的途径,并为铅的发光配合物在实际应用领域提供了合适的设计策略.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7 03:16 , Processed in 0.10498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