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胜涛

[复制链接]

70

主题

82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6:53: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胜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1987年重庆大学硕士,2001年重庆大学工学博士,重庆市物理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表面技术》杂志编委;中国化学学会委员,重庆市电镀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一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若干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若干次。发表学术论文逾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两项,获得美国专利一项。
主要从事应用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张胜涛同志共负责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多项部委、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张胜涛已发表论文逾170篇,出版著作两部,教材一本,获得重庆市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六项,美国专利一项。因为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四川省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联系方式
Email:stzhang@cqu.edu.cn,Tel(023)65102531
研究方向
应用电化学:主要致力于材料腐蚀与防护、化学电源、电化学分析方法、电解与电镀等领域的研究。
应用环境科学: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化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等领域的研究。
腐蚀与防护
材料表面工程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代表性论文、专著和专利
[1] S.T. Zhang, Z.H. Tao, W.H. Li and B.R. Hou, Corrosion inhibition of mild steel in acidic solution by some oxo-triazole derivatives, Corrosion Science, 51(2009):2588~2595 (SCI收录)
[2] S.T. Zhang and G.Q. Zhang, Morphology-dependent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tructured manganese dioxide,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39(2009):2039~2045(SCI收录)
[3] S.T. Zhang and G.Q. Zhang,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 of a carbon with high density of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produced from beer yeast,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13(2009): 1588~1597(SCI收录)
[4] S.T. Zhang and F.J. Wu, Ellipsometric analysis of corrosion behavior of 3C magnesium alloy surface touched by simulated sweat, 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42(2010): 2301~2308(SCI收录)
[5] S.T. Zhang, F.J. Wu and Z.H. Tao, Corrosion behavior of 3C magnesium alloys in simulated sweat solution,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61(2010): 1877~1889(SCI收录)
[6] S.T. Zhang, L.C.Hu, W.H.Li and B.R.Hou, Electrochemical and thermodynamic investigation of diniconazole and triadimefon as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copper in synthetic seawater, Corrosion Science, 52(2010):2891~2896(SCI收录)
[7] S.T. Zhang, A.L. Cao and Q.J. Zhu, BP Neural Network Predictive Model for Stray Current Density of the Buried Metallic Pipeline, Anti-Corr. Meth. and Materi. 43(2010):3112~3118(SCI收录)
[8] S.T. Zhang, Z.H. Tao, S.G. Liao and F.J. Wu, Substitutional adsorption isotherms and corrosion inhibitive properties of some oxadiazol-triazole derivative in acidic solution, Corrosion Science, 52(2010):3126~3132(SCI收录)
[9] S.T. Zhang Z.H. Tao and W.H. Li,The effect of some triazole derivatives as inhibitors for the corrosion of mild steel in 1 M hydrochloric acid, Applied Surface Science,15(2009), 2058~2063(SCI收录)
[10] 张胜涛,电镀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出版
团队仪器设备
多种型号的电化学工作站;全自动光谱椭圆偏振仪,电池性能测试仪;高功率直流电源,马浮炉与管式炉;真空手套箱等。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76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0
沙发
发表于 2018-6-21 07:06:41 | 只看该作者

重庆大学张胜涛&强玉杰最新Corros. Sci.:新型单-双链吲唑类分子自组装膜在铜表面的构建及机理研究

自组装单分子膜(SAM),是活性分子通过化学键自发地吸附在固体界面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取向且排列紧密的有序单层分子膜。作为一种温和条件下简单方便的成膜方法,自组装成膜技术是目前研究的较为广泛的成膜技术之一,在金属腐蚀和防护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许多有机化合物如硫醇,二硫醇,脂肪酸和其他一些含N、S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已在金属表面成功建立自组装膜来抑制腐蚀。在这些化合物中,含有N杂环头基和长链尾基的有机物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环境友好性,近年类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关于抑制金属腐蚀的N杂环自组装膜的成就,但研究通常只涉及链长和头部基团的不同对抑制作用的影响。据我们所知,单-双烷基链尾对腐蚀抑制行为的影响尚且没有报道。

近日,重庆大学张胜涛教授课题组强玉杰博士通过简单的方法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单-双链吲唑类分子并成功在铜表面构建自组装膜。强玉杰首先利用一系列全面的形貌、结构及疏水性能表征系统研究了两种自组装膜的性质,并用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其缓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双链比单链自组装膜具有更强的腐蚀抑制能力,这归因于双链分子更强的疏水性能和与铜表面更强的结合能力。最后,强玉杰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从原子层面阐明了其作用机制。该成果以“Designing and fabricating of single and double alkyl-chain indazole derivatives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for corrosion inhibition of copper”为题发表在腐蚀领域顶级期刊Corrosion Science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5 19:38 , Processed in 0.164556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