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郑兰荪

[复制链接]

586

主题

589

帖子

61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4:16: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兰荪教授1954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是厦门大学化学系77级学生,首届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留美研究生(CGP项目),师从C60的发现者、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malley教授,参与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回国后一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及相关纳米结构和材料的合成与研究,现任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是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教授已发表了3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有关新型富勒烯C50Cl10的合成和表征工作发表在2004年Science,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重视。这是全世界首次合成出比C60小的富勒烯,是富勒烯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2006年“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型富勒烯的合成”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担任973计划项目“物质性能的分子设计与结构调控”的首席科学家。此外,郑兰荪教授目前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办公室:化学楼237 
电话:2181251 
Email:lszheng@xmu.edu.cn
通讯地址: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个人简历: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
厦门大学教授 (1991)
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86.5-1988.5)
美国Rice大学化学系博士(1986)
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
研究兴趣:
原子团簇的形成和反应规律研究;原子团簇的宏量合成方法设计与应用研究;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测试;配位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近期主要代表论著:
F. Gao, S.Y. Xie*, R.B. Huang, L.S. Zheng, Significant Promotional Effect of CCl4 on Fullerene Yield in the Graphite Arc-Discharge Reaction, Chem. Commun., 2676-2677 (2003).
Y. Pen, S.Y. Xie*, M. Chen, Y.Q. Feng, L.J. Yu, R.B. Huang, L.S. Zheng,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ltraviolet Absorbance and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J. Chromatogr. A, 1016, 61-69 (2003).
X.H. Zhang, S.Y. Xie*, Z.Y. Jiang, X. Zhang, Z.Q. Tian, Z.X. Xie, R.B. Huang, L.S. Zheng, Ration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ZnO Nanotubes from Nanowire Templates in a Microwave Plasma System, J. Phys. Chem. B, 107, 10114-10118 (2003).
Y.P. Ren, L.S. Long*, B.W. Mao, Y.Z. Yuan, R.B. Huang, L.S. Zheng, Nanoporous Lanthanide-Copper(II) Coordination Polymers: Syntheses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M-2(Cu-3(Iminodiacetate)(6))}Center Dot 8H(2)O](n) (M = La, Nd, Eu), Angew. Chem. Int. Ed., 42, 532-535 (2003).
X.H. Zhang, S.Y. Xie*, Z.Y. Jiang, L.C. Zhou, Z.X. Xie, R.B. Huang, L.S. Zheng, Starlike Nanostructures of Polyoxometalates K-3[PMo12O40]Center Dot nH(2)O Synthesized and Assembled by an Inverse Microemulsion Method, Chem. Commun., 2032-2033 (2002).
S.Y. Yang, L.S. Long*, Y.B. Jiang, R.B. Huang, L.S. Zheng*, An Exceptionally Stab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nstructed from the Zn-8(SiO4) Core, Chem. Mater., 14, 3229-3231 (2002).
S.Y. Yang, L.S. Long, R.B. Huang, L.S. Zheng*, [Zn-8(SiO4)(C8H4O4)(6)](n), the Firstborn of a Metallosilicate-Organic Hybrid Material Family (C8H4O4 = Isophthalate), Chem. Commun., 472-473 (2002).
S.Y. Xie, S.L. Deng, L.J. Yu, R.B. Huang*, L.S. Zheng*,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r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Fullerenes (C-60, C-70) by Coupl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932, 43-53 (2001).
H.Y. Wang, R.B. Huang, H. Chen, M.H. Lin, L.S. Zheng*, Studies of Linear CnSe- (1 <= n <= 11) Clusters Produced from Laser Ablation: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and ab Initio Calculations, J. Phys. Chem. A, 105, 4653-4659 (2001).
S.Y. Xie, R.B. Huang, S.L. Deng, L.J. Yu, L.S. Zheng*, Synthesis,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llerenes and Their Chlorinated Fragments in the Glow Discharge Reaction of Chloroform, J. Phys. Chem. B, 105, 1734-1738 (2001).
H. Chen, R.B. Huang, Z.X. Xie, L.H. Chen, L.S. Zheng*, Studies on Carbon/Sulfur Cluster Anions Produced by Laser Vaporization: Experiment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and Theory (ab Initio Calculation). IIC4Sm- (4 <= m <= 10), J. Chem. Phys., 114, 812-818 (2001).
S.Y. Xie, R.B. Huang, J. Ding, L.J. Yu, Y.H. Wang, L.S. Zheng*, Formation of Buckminsterfullerene and Its Perchlorinated Fragments by Laser Ablation of Perchloroacenaphthylene, J. Phys. Chem. A, 104, 7161-7164 (2000).
H. Chen, R.B. Huang, Z.C. Tang, L.S. Zheng*, G.W. Zhou, Z. Zhang, Single Titanium Crystals Encapsulated in Carbon Nanocages Obtained by Laser Vaporization of Sponge Titanium in Benzene Vapor, Appl. Phys. Lett., 77, 91-93 (2000).
Z.C. Tang, J.J. BelBruno*, R.B. Huang, L.S. Zheng*,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and 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f the Structures and Energies of Cyclic C2nN5- Clusters, J. Chem. Phys., 112, 9276-9281 (2000).
H. Chen, R.B. Huang, X. Lu, Z.C. Tang, X. Xu, L.S. Zheng*, Studies on Carbon/Sulfur Cluster Anions Produced by Laser Vaporization: Experiment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and Theory (ab Initio Calculation). I. C2Sm- (1 <= m <= 11), J. Chem. Phys., 112, 9310-9318 (2000).
S.Y. Xie, R.B. Huang, L.J. Yu, J. Ding, L.S. Zheng*, Microwave Synthesis of Fullerenes from Chloroform, Appl. Phys. Lett., 75, 2764-2766 (1999).
S.Y. Xie, R.B. Huang, L.S. Zheng*,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r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J. Chromatogr. A, 864, 173-177 (1999).
Z.C. Tang, R.B. Huang, H. Chen, L.S. Zheng*, Laser Productions of Fullerene Ions Promoted by Additive Compounds in Carbon Targets, J. Phys. Chem. A, 102, 9993-9998 (1998).
S.Y. Xie, R.B. Huang, L.H. Chen, W.J. Huang, L.S. Zheng*, Glow Discharge Synthesis and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Perchlorofluoranthene and Other Perchlorinated Fragments of Buckminsterfullerene, Chem. Commun., 2045-2046 (1998).
R.B. Huang, W.J. Huang, Y.H. Wang, Z.C. Tang, L.S. Zheng*, Preparation of Decachlorocorannulene and Other Perchlorinated Fragments of Fullerenes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in Liquid Chloroform, J. Am. Chem. Soc., 119, 5954-5955 (1997).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91

帖子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7
沙发
发表于 2018-7-25 09:32:14 | 只看该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热烈庆祝第34个教师节,广泛宣传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优秀事迹,传递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教育部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组织开展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本次推选活动共确定了64名候选人,我校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兰荪名列其中。

目前,本次推选活动已进入公示投票环节。公众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url=]www.jyb.cn[/url][url=])[/url]具体投票地址为:[url=]http://uc.jyb.cn/static/myVote/km2018.html[/url])进行投票。


投票时间从即日起至8月15日结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央广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

推选委员会将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从64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教师节期间进行宣传表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4

帖子

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0
板凳
发表于 2018-11-6 16:40:23 | 只看该作者
11月1日,教育部举行2018-2022年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我院郑兰荪院士、朱亚先教授分别担任本届教指委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吕鑫教授担任本届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据悉,根据今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推荐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高校教指委委员经由各高校、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推荐人选。新一届教指委涵盖了2个综合类、109个专业类和40个分教指委,集中了高等教育方面最权威的专家,承担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
新成立的111个教指委(不含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出席成立会议,全体副主任委员、各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全体秘书长和部分委员代表共1600余人列席了会议。会上,郑兰荪院士代表理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言,他指出,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仰望星空、思考人类命运的“领跑者”。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上一届化学教指委立足国家需求,积极谋划、顶层设计,主动开展工作,引领我国化学类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完成了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高质量研制。新一届教指委必须登高望远,超前研究和布局未来化学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并且他前瞻性的提出了新一届教指委工作的设想。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新一届教指委将在这一系列任务中成为核心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9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地板
发表于 2019-5-7 08:54:30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4月20日下午,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应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魏子栋教授邀请,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课程报告。


郑兰荪院士深入浅出,从构成物质的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开始论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将化学键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物质不同的存在方式相互关联起来,引入“非分子物质”的概念,再拓展延伸到原子团簇研究,为我们厘清了物质结构相关的知识脉络。在近两小时的授课中,郑院士全程采用粉笔黑板板书,讲到相关知识点,融入自己独特见解和观点,旁征博引,甚至跟诗词歌赋联系起来,把复杂的科学问题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解释得清楚透彻。报告最后介绍了他当时所在的Smalley教授实验室发现C60的过程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强调了“Sense of Science”的重要性和培养过程。


郑兰荪院士一直主讲厦门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无机化学课,他的报告充分展示了基础知识的深厚对创新思维产生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课程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向郑兰荪院士请教了很多问题。郑兰荪院士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谦和的大师风范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7 20:10 , Processed in 0.37567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